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刘海峰教授谈蒋多多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0:5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河南省南阳市八中2006届考生蒋多多今年高考时,在所有试卷的自答题部分不写答案,却写下了约8000字的对高考和教育制度的不满,并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在密封线外,并故意违反规定用双色笔填写。结果,总分只得到114分,其中文综为0分。她也因全面违规而受到处分。

  消息传出,连日来,在以网络为主体的各种媒体上,声讨者有之,声援者有之。怎

样看待蒋多多事件以及在这一事件中媒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态度和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考试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海峰教授。

  记者:网上不少人把蒋多多与“文革”中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相提并论,您怎么看?

  刘海峰:我认为相提并论很自然,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考史上,在试卷上不答题而发泄不满又被媒体向社会披露的就这两位。从形式上看,两人的做法非常相似。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是因为他在考卷上发泄对考文化知识的不满,结果被“四人帮”利用,成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批修正主义回潮的工具。就张铁生个人的命运而言也是个悲剧。他的起伏跌宕,是文革后期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政治背景造成的。蒋多多事件发生在30多年后,在考卷上批判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要“通过故意违规让人们发现高考缺陷,去改正,去创造更完善的高考制度”。

  但我认为两个事件形式上的相似并不等于可以完全等同。第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不一样。与70年代初相比,中国在结束文革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高考而言,现在大部分省的录取率都已达到50-60%以上,也就是说多数考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第二,两人评论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虽然都是抨击高考,张铁生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而蒋多多主要是对教育、对高考制度不满。第三,政治环境不一样。因此两人的命运走向也一定不会一样。虽然蒋多多在考卷上不肯答题,发泄不满,以及作出其他违规行为,但有关部门也就是按考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而已。今后她要再考也不会因此而不被允许,不再考也悉听尊便。既不会有谁把她当做政治打手,更不会对她进行迫害,这在“四人帮”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蒋多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用失去考大学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我国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850万,今后几年会达到上千万,有个别考生出现问题,应以平常心对待。

  记者:有些教授认为这件事媒体根本就不应该炒作。因为将这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炒向社会,会对一些不成熟的孩子造成误导。

  刘海峰:我认为报道了也不足为奇。因为蒋多多毕竟是30多年后被媒体获悉的继张铁生之后用这种方式表达观点的第一人;毕竟是用丧失一次升学机会为代价来批评现行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人。有这样的决心并不多见。这些都已构成了新闻价值。而媒体就是要找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加上高考本来就是全民关注的问题。

  媒体关注有积极的一面,可以促使大家进一步思考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弊端客观存在,蒋多多的看法有正确的一面。但关注要有个度,过度关注会给她本人和她的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现在媒体上一些言论有些偏激,赞成的对她评价很高,反对的挖苦得很刻薄。对一个涉世未深,十八九岁的女孩,我们既要看到她勇敢的一面,也要看到她脆弱的一面。当她破釜沉舟的举动没有受到重视时,她也曾有过令人担心的举动。目前多多还不会上网,其他信息渠道也不算太畅通,一旦这些渠道在她面前打开,她是不是承受得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多多需要时间成长、成熟,她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媒体有责任给予她更多的宽容和中肯的指正。

  记者:多多的动机被一些人批评为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是一种病态心理;另一些人则认为高考本身就是病态的,她是用非常行为对待病态的高考。您怎么评价她的动机?

  刘海峰:多多想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搅动社会,直接原因是高二成绩下降,对高考制度产生怨恨和对立情绪,甚至对一些学习好的同学也产生对立情绪,认为他们都是死读书的傻子;加上看到校报上一些学生因承受不了高考压力而出走、自杀引发同情,进而自己做出考场上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动机和举动都不应该鼓励。因为这涉及到对高考的评价。如果高考制度是非常罪恶的制度,她的行动就应该赞扬,但我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有缺陷但适合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她对高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偏激的,所以不能鼓励。假如今后许多估计自己考不上大学或考不上理想大学的学生,都仿效她那样在高考中走偏锋,那对考生自己和社会有什么好处?

  记者:在近千万的考生中,多多的行为是个别的,但她的思想和情绪却有一定的代表性。您认为社会和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怎样的引导?

  刘海峰:您用“引导”这个词我觉得非常恰当。“引导”就不是一味的批评和不符合实际的赞扬,也不是不负责任的听其自然。怎么引导?我认为,第一,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广大考生,上大学是一条成材之路,但不是唯一之路。可以走,也可以不走。上高职、技校都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材,甚至不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自学成材。近些年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当然一般来讲后面这条路会较艰难。但如果自己选择了参加高考,就要认真准备,遵守规则,争取通过这条路获得成功。

  第二,通过宣传让大家认识高考的功能。因为现在很多人包括高中生对高考的认识很不全面,很不科学。例如认为高考是折磨人的机器,是扭曲了教育目标的罪恶之源。应该让大家知道,高考竞争的激烈,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教育和考试中的表现。特别是近20年来,社会竞争的激烈,在各行各业都能感受到。如果整个社会的竞争都在日益激烈,独独想让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降下来,是很不容易的。高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升学提供公平竞争的手段。如果不用这种手段竞争,还有更好的方案吗?在还没人能拿出可以取代的办法之前,高考是没办法的办法。

  我一直认为,高考这种手段是有很多坏处,但它可以防止更坏的情况发生,即用金钱、权力、关系竞争,如果那样,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对像蒋多多这样的社会资本较差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就会更难。

  1966年高考前夕,当成千上万的考生从广播中听到废除高考的消息,大家欢欣鼓舞,庆幸文革砸烂了考试的枷锁。但随后几年,经过痛定思痛,大家发现在砸烂考试枷锁的同时,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没有了。转而怀念高考。老三届对高考态度的转变,对今天的青年学子认识高考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豁达的性格和刚健的心理。就像体育竞赛,经得起压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害怕压力、害怕竞争,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否参加高考都很难成功。

  第四,告诉大家,高考制度本身也要改革,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完善。现在很多专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省市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绝对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有责任让高考制度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选拔。

  记者:今天爱好文学的多多选择了放弃高考,凭自己的能力去闯一片天,我们祝愿多多成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多多愿意到大学去充电,我们也欢迎多多重回考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该用平常心对待人生道路的多种选择和多次选择。

  刘海峰: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媒体也好,学校、家庭也好,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别把多多死往一条道儿上挤;也希望多多在选择自己道路时要顾及至今还在为自己打工种田攒学费,却年事已高的父母,别让他们太伤心。这样做不是多多在电视中所说的“自私、狭隘”,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身为儿女的责任。一个社会的和谐,非常需要包容。对刚刚成年的多多要保护也要教育。多多的父母要多付出辛苦也是没法子的事。但愿他们的付出,能换回一个身心健康、逐渐成熟又孝顺的女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