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菜篮子正被洋菜种占领(视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0:35 人民网-华南新闻

  在农业领域,最赚钱的产业当属种业,“一克种子一克金”就是对名优品种价值形象地表述。而种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又属蔬菜花卉业。但就是在这一流金淌银的产业中,国内制种业作为不大,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领。

  我国种业被跨国公司主导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有“中国大菜园”之称的山东寿光,几十万亩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寿光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韩主任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国种子公司就先后来到了寿光,在当地建立了种子实验基地。目前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都在寿光建立了示范基地,每年通过寿光在中国销售种子超过6亿元,辐射全国蔬菜面积250万亩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逐渐被赶出市场。

  许多洋品种在抗病性、产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据悉,一粒五彩椒的种子,最高卖到一元钱,一粒网纹甜瓜种两元钱,现在卖种子的多了,价格有所下降,但仍不便宜。每公斤同样的种子,进口的比国产的贵3万多元,菜农一年就增加种子成本1.2亿元。以一个蔬菜大棚需要近千元的种苗计算,泰安全市30万个大棚,每年光购买种子就需要花两到三亿元。由于这些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还需要年年购买。

  这一趋势正在向林果业蔓延。从中国种子协会了解到,我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125亿公斤,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近两年,外资企业借国内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纷纷扩大对华业务。目前美国孟山都公司等10家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种子市场的三成多。2000年,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3295.48万美元,其中出口5106.06万美元,进口8135.42万美元,进口则呈上升趋势。而花卉蔬菜种子进出口额比重最大,超过60%。

  我国种业被跨国公司主导的现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说,“洋品种”的引进固然丰富了国内的农业品种,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受限。如果我国的科技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就只能委身于全球农业产业分工链条的最低端,眼睁睁地看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把赚钱。我们不希望工业领域发生的对国外的技术依赖现象又在农业领域重新上演。

  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脱节

  种业是选育、生产、推广、销售多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但目前我国种子行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育种研究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明显制约了我国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产业化的速度,也成为我国种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如不能有效实现体制突破,以现有的科研活动方式与跨国公司对垒,其结局不难想像。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所只有1/3左右的科研人员承担政府科研任务。许多农业科研活动始终未能摆脱“立项-研究-成果论文-职称-再立项”的封闭循环模式,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我国种业不乏好的品牌,但却缺乏优秀品牌应有的覆盖率。主要原因是,这些优秀品牌的创造者多是专业的研究队伍,缺乏大公司垄断经营的意识和抢占市场的观念。梅永红说,当众多跨国种子公司挟强大的技术、资本、品牌和服务优势走进中国,把竞争擂台摆在田间地头的时候,我国的农业科研活动仍然不愿意走出传统的研究院。

  我国有“世界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宝库”之称,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农科院王强博士说,重引种,轻育种,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繁育很不利,部分品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重视保护、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就会被国外公司培育成属于他们的优良品种。原产于中国的猕猴桃如今已是新西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了国际专利。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做大传统当家品种

  专家认为,在传统品种的选育制种上,我们有着明显优势。因此,着力做大传统当家品种,是当前我国制种业最切实可行的路子。但由于我们的传统品种技术含量低,一旦国外资本占领了高端市场,我们的这一小块领地也将不保。他们指出,现代农业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只有真正掌握了制种的核心技术,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传统菜及种苗产业才能拥有竞争力。

  (王一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