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帮穷孩子上学咋就成了“无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7:25 华商网-华商报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9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往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9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好心办了大坏事?看到这样的批评,一个暑假都忙着为穷孩子上学而鼓呼的众多媒体,恐怕会感到简直比窦娥还冤。细读这位发言人的讲话逻辑,笔者感到有些费解,继而忍

不住要找其讨教一些理论问题。

  哲学问题:万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新闻要有“联系”思维。该先生的逻辑是:中央政府已经拿出几百个亿,建立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但很多舆论仍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无知。但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透露,教育部一个月内就接到1296个反映学校没有落实好资助政策的投诉电话。可见,光有资助体系,离完全落实、“一个都不少”,距离还远着呢。联系到这一点,不晓得发言人是否还会认为有了救助体系,就不需要再向穷孩子伸出援手?

  新闻理论问题: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其既要反映大面积的“好”,更要瞭望小面积的“坏”。发言人表示,很少有媒体报道受资助个体成长的典型,反而学生困难的报道随时可见。此语言外之意,是全国媒体应该只大呼教育形势一片大好,至于那些上不起学的穷学生,应该作为“个体”被忽略掉?如此一来,媒体的监督功能何在?既然有这种报道,就说明还有不足之处,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工作。此前多个部委表示,对于媒体揭露的问题,要严肃对待,教育部门又怎么能光想着媒体报喜,不准报忧?

  社会学问题: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说话的,不能以个人好恶简单评价问题;对于媒体行为的好坏,要看人民群众的评价。老百姓面临上学困境,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不可能说有了救助体系,困境就不存在了。媒体对于贫困生的报道,对全社会的呼吁,起到了具体而有效的作用,一批批善款令很多原本难以上学的学生按时入学,这功德无量的事情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按理说,教育部门作为当事主体,应该感恩戴德才对,怎么能够横加指责呢?

  该发言人认为,媒体呼吁社会援助穷孩子,往浅的说是无知,住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但有网民说,发言人说这样的话,往浅的说是无知,往深的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漠视。既然有人这样说,不知道发言人怎么看?毕诗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