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流金淌银的制种业,眼巴巴看洋公司搂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9:32 新华网

  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在农业领域,最赚钱的产业当属种业,“一克种子一克金”就是对名优品种价值形象地表述。而种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又属蔬菜花卉业。但就是在这一流金淌银的产业中,国内制种业作为不大,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领。

  山东寿光:几十万亩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

  在有“中国大菜园”之称的山东寿光,几十万亩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寿光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韩主任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国种子公司就先后来到了寿光,在当地建立了种子实验基地。目前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都在寿光建立了示范基地,每年通过寿光在中国销售种子超过六亿元,辐射全国蔬菜面积250万亩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逐渐被赶出市场。

  重引种轻育种:部分品种将面临灭绝危险

  我国有“世界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宝库”之称,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我们不能据此盲目乐观。中国农科院王强博士对记者说,重引种,轻育种,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繁育很不利,部分品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重视保护、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就会被国外公司培育成属于他们的优良品种。原产于中国的猕猴桃如今已是新西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了国际专利。

  洋品种:抗病性和产量有优势,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

  许多洋品种在抗病性、产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韩主任说,一粒五彩椒的种子,最高卖到一元钱,一粒网纹甜瓜种两元钱,现在来卖种子的多了,价格有所下降,但仍不便宜。每公斤同样的种子,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三万多元,菜农一年就增加种子成本1.2亿元。以一个蔬菜大棚需要近千元的种苗计算,全市30万个大棚,每年光购买种子就需要花两到三亿元钱。由于这些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需要年年购买。

  市场:我国农业用种量125亿公斤,约为800亿元

  记者从中国种子协会了解到,我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125亿公斤,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近两年,外资企业借国内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纷纷扩大对华业务。目前美国孟山都公司等10家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种子市场的三成多。2000年,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3295.48万美元,其中出口5106.06万美元,进口8135.42万美元,进口则呈上升趋势。而花卉蔬菜种子进出口额比重最大,超过60%。

  现状: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脱节

  记者在西北某省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林科学院设置了20多个研究所,学科设置小而全,全院1800多职工只有200多人做研究,能够主持课题研究的不到20人。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人员结构,不仅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未能充分体现学科发展和区域特色。就全国而言,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所只有1/3左右的科研人员承担政府科研任务。许多农业科研活动始终未能摆脱“立项-研究-成果论文-职称-再立项”的封闭循环模式,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症结:不缺好品牌,缺市场覆盖率

  专家们认为,我国种业不缺乏好的品牌,但却缺乏优秀品牌应有的覆盖率。主要原因是,这些优秀品牌的创造者,多是专业的研究队伍,缺乏大公司垄断经营的意识和抢占市场的观念。前不久,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化改革。农业科研院所就是要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否则,写再多的论文也没有用。农业科技体制必须打破封闭的循环模式,而不能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应对:只有掌握制种的核心技术,传统蔬菜及种苗产业才有竞争力

  专家认为,在传统品种的选育制种上,我们有着明显优势。因此,着力做大传统当家品种,是当前我国制种业最切实可行的路子。但由于我们的传统品种技术含量低,一旦国外资本占领了高端市场,我们的这一小块领地也将不保。他们指出,现代农业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只有真正掌握了制种的核心技术,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传统蔬菜及种苗产业才能拥有竞争力。

  

流金淌银的制种业,眼巴巴看洋公司搂钱

  ▲8月11日,在我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甘肃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工作人员在展示利用沙培法种植的紫色辣椒。(资料照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