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改革让甘肃张掖再现“塞上江南”风光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06:35 中国青年报 |
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 狄多华 本月初,张掖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称赞:“张掖试点建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是我国治水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掖的节水是逼出来的,而节水又把张掖提前逼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许多张掖人的共识。 2000年春季,北京的沙尘把中南海的目光吸引到了内蒙古额济纳旗。为了遏制黑河流域迅速恶化的生态趋势,2001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主持召开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作出了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的重大决议。同年8月,国务院正式作出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黑河分水任务。 一方面要确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分水任务,保下游生态恢复,一方面又要立足现实,保当地经济发展,两难课题摆在张掖人的眼前,如何破解? 张掖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明晰水权,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体制。 根据这一思路,张掖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编制出《黑河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明确流域内各县区用水总量。在此基础上,将全市可用水总量层层分解配置到县(区)、灌区和乡镇、村社,并在各级水权总量中,逐级落实到基层和用水户,逐户发放水权证。 小小的水票见证了张掖前所未有的实践。 9月20日,在甘州区小满镇五星村,村委会主任代玉成一手拿着水票,一手拿着水权证说:农民持水权证向水管部门购买水票,双方实行水票制供水。节余水量的回收、买卖和交易,也通过水票进行。“过去浇水吃大锅饭,谁抢到是谁的,现在不一样了,明明白白用水,清清楚楚交钱。”和代玉成同村的农民深有感触地说。 洪水河管理处处长张明说:“水权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了水的主人。农民以水定植,节水意识普遍增强,水事纠纷明显减少。与此相对应,农民人均年节余水费100元,水费负担随之减轻。” “对水权改革我举双手赞成。”45岁的民乐县三堡镇任官村村民刘学明说。刘学明坦言:“集体浇水的那会儿,我也不知道我有多少水,也不管别人有多少,政府也就有搭车收费的现象。现在我知道自己有多少水可用,就开始精打细算考虑如何种地浇水了。” 去年,只有21亩水权的刘学明,化整为零,既种小麦、大麦,也种苜蓿、土豆、玉米、萝卜,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错茬灌溉,结果年收入2.5万元,是他家9年前收入的近10倍。而所交水费比水权改革前节余了560元。对于分水,刘学明也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解:“从短期看,我们受损,从长远看,下游有水,生态平衡,气候调节,反过来我们又受益。” 几年来,张掖压缩高耗水作物80万亩,禁种水稻10万亩,业已形成节水高效的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今年,张掖已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52.8亿立方米,连续6年完成年度调水任务,7次将黑河水送入东居延海,1次将黑河水送入西居延海,2003年首次实现了40年来黑河流域全干流通水。 刚刚从额济纳旗考察归来的甘肃张掖市副市长张平告诉记者:“东居延海已连续746天不干涸,水域面积扩展到37平方公里,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张平说,东居延海上,水鸟翱翔、芦苇丛生,周边枯死的胡杨又长出了新枝,“整个额济纳旗生态恢复得相当好。张掖人民的汗没有白淌,泪没有白流。” 本报兰州9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