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为何走成“L”形?(4)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0:14 新文化报 |
严老说,70年过去了,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位战友,他是影响自己一生的人。 那时,严老还不到20岁,是队里的宣传员,每次炊事班熬出来的米汤,他都要装在饭盒里,背在肩上,再揣些锅底灰,走到哪,便把战斗口号写到哪。炊事班的班长是位江西人,当时不过40多岁,可看起来老得就像六七十岁,所以大家都叫他“刘爷爷”。“刘爷爷”打得一手好草鞋,结实耐穿,别人的草鞋穿几天就坏了,可他的草鞋能穿一个多月,爬雪 山过草地的时候,严东江的草鞋都出自“刘爷爷”之手。过雪山时,“刘爷爷”掉进了两米多深的雪坑,严东江马上号召大家解下身上的背包带、草绳,拧在一起,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拉上来。拉上来一看,大家有“想法”了:怪不得那么沉呢,那口沉沉的大铁锅咋还在他肩上背着呢?严东江就问他:“你命都险些没了,还背着锅干啥?”“刘爷爷”反问道:“你咋不把身上的饭盒扔了?那是你战斗的武器对不对?锅也是我的武器,和枪是一样的!”尽管后来“刘爷爷”没能走出草地,但他留下的那句话却从此刻在了严东江心里。严老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还不理解“刘爷爷”话里的“道道”,可后来的数十年戎马生涯让他渐渐明白:那就是“长征精神”,是一个军人的坐标。 现在的生活:最关注朝鲜核问题 离休多年的严老尽管不能走路了,但听新闻、看报纸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他自费订阅了五份报纸,《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还有《新文化报》是他最喜欢看的,他的桌上有个放大镜,那是他读报的工具。这几天,朝鲜核问题成为他最关注的话题,他感慨地说:“和平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本报记者 王瑾 老红军严东江 曾任原长春军分区(现长春警备区)副司令。1915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1930年参军。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部队从江西兴国县踏上长征路。从军5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百余个。1961年,任长春军分区副司令,1978年任省军区顾问,1981年6月离休,副军职待遇。 ★口述★ “把敌人遛得团团转” 生活在我省的老红军吴殿甲讲述战友的长征经历 整整两面墙的军事书籍,满满一桌的报纸摘抄,鹤发童颜,笑容满面……他就是89岁的老红军吴殿甲。从他握手的力度,记者能感觉到,当年的他一定是位勇猛无畏的红军战士。得知是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吴老说:“我没有参加过长征,但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位老战友,他是位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长征英雄。”吴老特别推荐的这位英雄就是黄定基。 黄定基1911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南阳乡下坝村的贫苦家庭,父亲靠讨饭养活一家老小。1927年7月,他在南阳乡召开的扩充红军动员大会上第一个上台报名参加了红军,那年才16岁。他个头不高,但作战勇猛。新中国成立后,吴老和黄定基久别重逢,讲起长征,平时不善言辞的黄定基总是兴奋得能讲一宿,印象最深的是黄定基讲“四渡赤水”: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40万人,对中央红军形成大包围圈,妄图歼灭开始长征的中央红军,黄定基所在的中央红军在1月19日离开了遵义地区,移师北上,先是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2月中下旬,又东进,二渡赤水,重入遵义,歼敌两个师、8个团;3月中旬,三渡赤水,再次入川;随后,又出敌不意地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威胁昆明。然后红军又向西北方向急进,于5月初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我们把敌人遛得团团转,真是史无前例!你说高不高?”半个世纪过去了,黄定基当时激动的样子仍清晰地出现在吴老眼前。 老红军吴殿甲 原省军区副参谋长。1917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1937年3月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任决死三纵队七团营长,晋冀鲁豫边区襄垣县县长,决九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太行军区赴东北干部第三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人民解放军吉林军区舒兰县保安团和独立第一团政委,中共吉林省舒兰县委书记、县长,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政治部主任,东北军政大学第四团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步兵学校政委,吉林省军区副参谋长,吉林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3年离休。本报记者 王瑾 通讯员 张蔷 杨威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