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裁缝”今说(茶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3: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们常说编辑工作是给他人做“嫁衣”。照此理解,编辑也就成了“文化裁缝”。在计划经济年代,图书市场很长一段时间是卖方市场,作为“裁缝”,照着“作者身材”做出“嫁衣”就完事了。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就远远不够了。

  在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山崖上,刻有几行不规则的图案文字,无人认识,号称“红崖天书”。1995年,贵州安顺行署领导宣布,悬赏百万元破译红崖碑。之后,贵州天书实业

公司又追加赏金百万元。1999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工程师林国恩,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经过9年潜心研究,破译成功,认为这是明代避难至贵州的建文帝,用隐晦的图案文字,刻下的讨伐永乐帝的一篇檄文。这个结论在当年贵州召开的研讨会上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同。林国恩还将此成果向上海市版权局进行了版权登记。随后他将破译过程写成了一本书——《破解红崖天书》。

  书稿受到出版社的三种对待:一家开口就要钱;一家囿于习惯选题标准,没有看中;而另一家,却以新的视野,把这项出版资源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开发。编辑表示,这是个好题材,但现在的书稿过于专业,太枯燥。建议作者去买一本《达·芬奇的密码》看看,利用原书素材,改写成文化悬疑类通俗读物。最后双方商定,先出一本学术本,再改写一种通俗本。目前,学术本已经上市,反映很好。不止一家电视台约请作者上贵州拍摄破译天书的专题片,还有投资方考虑拍摄建文帝靖难的电视剧。一种是只知道按作者“身材”及要求的“款式”量体裁衣,而不问做出的衣服是否好看的“裁缝”;另一种则不满足于做“裁缝”,而要做“时装设计师”,即使作者设计的“款式”不理想,只要“布料”有潜力,就运用编辑的智慧,把它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时装”。这两种“裁缝”观念的差别,实际上就反映出了转型期对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编辑当然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但在作者认可条件下,帮助作者获得最佳的出版效果,正是对其作品高度负责的表现。这个故事至少可以给编辑如下启示:一是转型期的编辑,眼光不仅要盯住“上游”(作者),更要瞄准“下游”(市场),设计出运用资源的最佳方案;二是千方百计提高编辑含量,努力扩大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三要善于用新概念激活老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功能,也包括用新包装改造旧资源,赋予其新的生命。此外,面对原生态的出版资源,切莫“叶公好龙”轻言放弃,要看到可供开发的错位潜力,运用新思维,设法使其转化成适销对路的成熟产品。能做到这些,会做嫁衣的“裁缝”,就成了紧贴潮流的“时装设计师”了。

■李景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