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网站年出诗歌200万首(特别关注)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3: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世纪末,曾有过关于“诗歌危机”、“诗歌消亡”的说法。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兴起,让几乎陷于“绝境”的诗歌缓过气来,开始出现“回生”乃至亢奋的迹象。 全国诗歌网站年产诗歌200万首 查查附着在“乐趣园”上的诗歌网站,注册的就有近百个。估测全国诗歌站点超过 300个。若以每个站点平均每天发诗量20首左右推算,年产量不低于200万首。这个数字,是《全唐诗》的40倍。网络诗歌是种约定俗成的笼统说法,包含三种情形。第一种是纸质诗歌的“阵地转移”,即原本传统书写位移到网上来进行,没有改变传统书写的本质;第二种是真正与网络发生关联,是“网络情景中的诗歌”,一些人建议称之为“网络体诗歌”;第三种是极端形态——超文本·多媒体诗歌。第一二种形态共同构成网络诗歌这一“混称”。 诗歌网站打造品牌 从整体上看,网络诗歌“场域”,主要体现为由趣味性搭建起来的各种网站、论坛,及其人气效果。到2001年以后,一个网络诗歌“场”业已形成,其标志是,有一定模式和游戏规则。 网站、论坛都在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诗生活”以规模著称,多栏目设置;“诗通社”500多位诗人加盟,40多位诗评家;“诗歌报网站”以活动为龙头,从大展到评选到讲座,十分活跃;“中国诗人”保留较多传统色彩,以平和姿态倾向于诗歌普及工作;“第三说”使“中间代”命名终于赢得相当认可;“女子诗报”,堪称全国第一大女性诗歌网,劲头正足;“哭与空”的“诗人救护车”,多次举办募捐救助,成为国际上少有的“诗歌红十字会”;“现在”倾注“打工”;“诗家园”、“露天吧”、“丑石”、“不懈”、“滑动门”等等,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桑克、沈浩波、安琪、林童、桥、木朵、帝宇、兰马……干脆建立个人网页,而随着“博客诗歌”的流行,势必为网络诗歌添油加火。 各项诗事蓬勃开展 “诗歌报网站”第二届“全球华语网络诗歌大展”,收到作品3500多篇。2004年《星星》、《南方都市报》、新浪三家强档推出的“甲申风暴·21世纪中国诗歌大展”,100多个网站参与,近万人次投稿。各种读诗会、研讨会、俱乐部、沙龙也相伴举行。 大展、诗会也设奖项。“界线”首创网上诗歌评选的“界限诗歌奖”、“汇银奖”、“柔刚诗歌奖”;《诗歌报》连续2年评选“华语网络诗歌发展十大功臣”、“2002年度十佳网络诗人”评选。还有“野草诗歌奖”、“新诗歌奖”、“情人节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短信文学·诗歌奖、首届博客诗歌奖等等。仅2004年度,网上奖项就超过20项。 网刊、选本、网络诗歌书籍应时而生 网刊、选本是最具价值的体现。《中国诗人网络诗歌精选》有478页,以300∶1的比例选登。《2002年中国网络诗选》丛书一套12本。“汉诗评论”论坛与《伯乐》杂志联手策划“华山论剑·2003全球华语网络诗歌全攻略(大展)”,不到一周,就印出16开300页码专号。北京伯乐文学研究所推出的超大阵容《2004首届网络汉诗集团军大展》,厚达400页,超大16开本。2005年夏天《第三条道路》隆重推出600多页“创刊”。世中人的汉语诗歌资料馆自2002年开始制作网络诗歌刊物纸版,已经完成40期计48卷,每卷大32开本200页左右。至2005年底,已收集的网刊100多种1000多期,正逐步将它们制成纸版保存,并计划出版2000册诗人作品集。 网上诗歌新人当家 网上诗歌主力军,几乎清一色为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作者。“70年代后”经常见到的作者就不止百号人。“80年代”当仁不让,网上初习者更是一拨紧接一拨。有人搜索出一份名单,发现分别以体积、数字、季节、金属、武器、果蔬、色彩等命名的就有近千人。 很被传统纸介质诗刊看重 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传统诗刊,一反从前犹疑审慎态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纳这一新生事物。《诗选刊》接连推出网络专辑多次;《扬子江》和《中国诗人》也是如此。不少刊物每个月都有网站介绍和“网事”记录。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诗歌已经成为传统刊物选稿的重要传送带。 诗歌网站“乱象”频生 然而,在这个热气腾腾、闹哄哄的场所里,除了繁荣景象外,少不了水货、假冒、赝品,同时伴生着一股谩骂风气,缺乏起码的自律和游戏规则,动不动就发生作者与作者、作者与网站、网站与网站间的“混战”,什么脏话都泼出来,不堪入目。 比如2001年6月开始的,发生在“诗江湖”、“唐”、“橡皮”三个网站间,长达数月的总共4次唇枪舌战,有些涉及到诗学问题,本是好事,却往往夹带人身攻击,充塞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留下不少后遗症。 2004年10月5日至20日,平时不太起眼的“极光”论坛也发生了一场论争。应该说,它倒是近年来比较合乎人们心目中的学理性之争。论争涉及到数十个问题:关于“新抒情”、关于主客观写作、口语化、诗歌与人的承担等等。 2005年6月,人马众多的“第三条道路”正当兴旺之际,也发生始料未及的分化,两位领军人物之争,大有无法挽回的破裂之势,它是涉及相关诗学、理念、误解、名分、利益诸多复杂纠葛的爆发。 客观地看,这两年网上最大的“乱象”,还是有关“垃圾写作”,争吵文章多达数百篇,从《北京评论》到《垃圾运动》,其理论专号和众多个人集子,本质上是解构话语在更大范围上的延伸扩展。针对网络时代的审美习性、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垃圾写作的颠覆冲击波,是后现代语境在高科技援助下赤裸裸的演出,预计这样大大小小的争战和演出,今后还会以各种面目出现。 陈仲仪文 摘自《文艺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