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贫困乡村教育的软肋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6:26 山西日报 |
从两所山村小学说起 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位于海拔1443米的石崖山上,全村80户250口人,分布在12个自然村庄,庄与庄之间最远相隔5公里,最近的相隔2公里,设有两所小学,共有47名学生,每所学校有一位老师,分别负责6个自然庄。 原子超,在山区任教29年,其中就在这海拔1400多米的西井山上呆了7年,然而7年从他手里走出了不到20个学生,不仅没有走出一位大学生,而且有的学生小学毕业后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大山一步。谈起这些,原子超说,我何尝不想下到山下找一所大点的学校教书,可是离开这里,这些娃儿们就得失学啊! 另一所学校里43岁的教师许生荣,他担负着6个自然庄的25个娃儿的教学。学校没有二五年级,只有一三四年级,采用复式教学。他教了24年的书就在这山上呆了17个年头。17年里,他最担心的就是家长来学校商量领回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只有十多岁,但在家里已成了一个好的劳动力。他教的一所学校的学生许爱香就曾失学3次,每次都硬是被许生荣老师找回来。就是这样,爱香的父母依然说:“算了吧,到这儿山崖上念书会有啥出息,还是实际点种点地,收上粮食,肚子不饿就行了。”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辍学 笔者走访后发现,辍学现象在乡村其他学校也时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初三的下学期。那么,农村青少年为什么会辍学呢? 首先,教育开支加大,造成农民经济负担压力。在这些农民的眼中,上学意味着家庭负担的加重,如果上了大学,更得交一笔昂贵的学费。据统计,全国高校生人均学费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如果算上住宿费、吃饭费等各项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1万元左右。如此费用确实令一些农户难以支付。 其次,农村教育环境和条件落后,使农民感到“教育无路”。近年来,农村教育投入相对加大,教学和教育环境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学生由于村子小,没有学校,而不得不到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大村庄或乡镇上学,这使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或家庭条件不便的孩子较早辍学。 同时,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上学要花费那么多钱,将来毕业后还不知道能否找到好的出路,因此,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一些农民的教育思想仅仅停留在“识字、算账”上,于是让孩子辍学回家种田或早早外出谋生。 师资力量匮乏制约山村教育发展 农村学校师资构成一般为公办老师和民办老师。在一所山村小学,笔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全校200余名小学生,共12名老师,其中正副校长各一名,幼儿教师2名,一至五年级代课老师8名。12名老师中,有公办老师6名,其余为代理老师;公办老师学历多为函授专科,而代理老师学历以高中居多。有一位村民对笔者说,他们那儿的学校大约有70多名学生,3名教师,而其中一名教师是临时雇用的高中毕业生。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存在的差距,使很多山村学校的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名农村小学校长说,农村学校条件差,单身老师来了吃饭难、谈对象难、工资收入低,当然没人愿意来。学校曾经来过一名师范生,但很快就走了。在农村学校,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好不容易分来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还未适应环境就会离开。 多年前,小李从一所农村中学考入了师范类学校,毕业后他希望自己能进入行政单位,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小学。小李对笔者说:“其实我宁愿在城里‘串房檐’也不想去村里教书。”他说,从农村的学校里走出来,对农村学校的环境太了解了,他不能想象自己在农村教书、结婚,然后孩子再如他的从前一样,在最低的起点不断奋斗。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些都让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实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农村的教育资源现状仍然不理想。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当新农村建设的鼓点敲响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仍是教育。 郭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