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5年新城生活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07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本报记者 姚媛媛 【金陵晚报报道】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在即,这5年之间,江苏全省变化巨大,百姓生活频频更新,涌现无数新看点。为盘点新江苏新变化,点击5年生活巨变,本报联合全省13市媒体,共同推出“喜看江苏新亮点”系列报道,通过普通百姓视角,畅谈5年来生活变化,感受江苏发展脉搏,巡览江苏崭新面貌。今天推出第一个主题城市:南京。 南京人的地铁生活 ■讲述者:易建芬,38岁,南京华东电子管厂工人 ■画外音:坐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我出生在迈皋桥,1999年从单位下岗,现在在中华门附近开了个铺子卖灯管。换在十几二十年前,说你是迈皋桥人,没人觉得了不起。现在不同了,自从南京有了地铁,迈皋桥的身价一下子高了。就说我的生活吧,有了地铁,变化巨大。刚开始开店的时候,我每天一想到路上就头大,每天早上坐8路车到公交总公司,下来再转33路车,坐到中华门。一路上挤公交太痛苦了,这条路经过的都是难走的地方,中央门、鼓楼、新街口,堵车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要站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店里,还没开始工作,人就累了。 不过,自从迈皋桥开始建地铁,我就觉得我有了盼头。地铁1号线从迈皋桥,经过中华门站,最后到奥体中心。这地铁简直就像是为我准备的。去年7月,地铁试运营的时候,我是第一批报名买票参观地铁的,我特地用手表算了一下时间,乖乖,到中华门只用了25分钟!坐公交车挤的时候,我甚至要花上两个小时! 有了地铁,我现在的日子舒服多了:每天早上出门前,可以消消停停吃个早饭,不用像以前那样在路上买包子匆忙地啃两口;高兴的时候还能化个妆,地铁发车时间固定,我不用怕错过车;在车里看看移动电视,翻翻报纸,一会就到中华门了。逛新街口也方便了,有一次我在中央商场买了条裙子,回家发现不喜欢,转身就上地铁回去换,前后就花了20分钟! 南京的N个新地标 过去的5年,南京城大“变脸”,完成了几大重点工程:地铁一号线实现了南京轨道交通零的突破,地铁列车每天都以间隔仅4分钟的节奏忙碌在城北迈皋桥与河西新城的奥体中心之间,目前,地铁二号线所有站点几乎全部动工,全线推进。 快速交通系统使南京城市交通提档升级:内环东线一期已经建成,2分钟就从卡子门跑到通济门桥或从珠江路跑到新庄立交,从卡子门到新庄立交将一路无红绿灯,全线车程仅5分钟。再通过已经投入使用的长江三桥、赛虹桥立交、纬七路高架、城西干道、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等大型交通节点,南京城市的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 昔日棚户云集的秦淮河沿河两岸如今变成了石头城公园、东水关公园、东西干长巷外的杨柳依依。从最西北的狮子山、绣球公园到小桃园、石头城,再到集庆门、长虹路,直至东西干长巷,明城墙外侧基本被绿树环成了环。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出天下第一梅山、琵琶湖公园、前湖片区等多个新景点;如今,紫金山、九华山、鸡笼山、五台山、清凉山绵延西去;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水波盈盈,共同诠释着南京城的迷人魅力。 而南京人发现在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城建景观:长江三桥、奥体中心、滨江大道,这些正在成为南京的新地标。 我家住在河西新城 ■讲述人:王茹娟,58岁,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师 ■画外音:格调,是生活在别处 8年前我刚搬进龙江高教新寓时,生活明显不如以前方便。最明显的感觉,自己像变成了个农村人。那时电视塔底下还是大片的菜地,过了草场门大桥就像出了城,只在草场门大桥下有一个苏果超市,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基本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电影院、大商场了。我儿子是最不高兴的,他说他们同学都笑话他,把家搬到乡下去了。那时龙江只有三四条公交线,车站只有两个,到新街口买件衣服,还得先骑车,再换公交车,至少要折腾1个小时。最烦的就是买菜,四周都没菜场,只能去超市,超市离家要走两站路,我每次去就跟抢粮似的,大包小包一大堆,买一次菜恨不得能对付一个星期。 大概是2002年开始,小区周围的公交站台明显增多了,到了去年,公交线路已达到16条,现在不管到哪儿都很方便。我儿子又高兴了,他说当初笑话他的同学,自己都搬到龙江来了。锻炼身体有龙江体育馆,买东西有金润发,看电影有华纳影城。现在很多人想再买龙江的房子已经买不起,龙凤花园、千秋情缘的房子,一个比一个贵。朋友都说,我们家这个房子赚了。 河西新城拔地起 随着2004年《南京河西总体规划》出台,河西新城的雏形日渐显露。现在,奥体中心、CBD十幢高楼、江东门纪念馆、建邺新城科技园、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各种配套设施拔地而起,河西的建设变化南京老百姓有目共睹。“去河西买房”成为很多南京人的首选,现在河西已经成为以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现在的龙江地区,几乎相当于南京的第二个新街口。5年来,南京“一城三区”建设如火如荼,与主城快速连通的地铁、城市内环、跨江桥隧,对老城居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年均递增1.88%,而老城人口年均递增1.42%,老城实际居住户籍人口从128万人下降到122万人,5年下降了6万人。按照户籍人口算,老城人口密度从2001年的每平方公里2.84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2.71万人,低于北京老城人口密度,更低于西安、广州等城市的老城人口密度。 家门口的路,变化咋这大 ■讲述人:张显军,35岁,国营企业职工 ■画外音:大路通天,幸福两边 我家住在来凤街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柳叶巷,过去,这条巷子害苦了我,窄得一塌糊涂不说,晚上没路灯,撞上个石头块儿是常事。整条道路仅6米宽,都是黄土和碎石子,白天骑车在上面坑坑洼洼,刮风时,漫天灰尘让人眼睛都睁不开。 一到下雨天,水能淹老深,一辆车子过去,溅起来的脏水能把人从头到脚全打湿。尤其是夏天的梅雨季节,更惨,几场暴雨一下,整个巷子就成了一条河。 去年十运会前,这条巷子彻底变了个脸。6米宽的小街拓宽到了12米,还修成了柏油马路,人行道也漂亮了,铺上了彩色的水泥道板,还种植了绿化的小松树,一排绿阴,看上去舒服极了。 最让我们这些居民高兴的是,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摊子没有了,变成了沿河而建的市民广场,河边柳树低垂,还有很多休闲椅。以前因为柳叶巷没路灯,晚上黑灯瞎火的,大家都不想出门。 现在好了,河边的市民广场成了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就连住得远点的人都大老远地特意赶过来,早上晨练赏景,晚上散步乘凉。南京的路啊,真是越走越舒心了! 一天增加1公里多路面 在南京市建委的一份统计资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至2005年底,南京共有城市道路长度6131.82公里;加上人行道面积,共有城市道路面积7426.7万平方米。按照每天平均下来,去年南京相当于一天增加1公里多的道路路面。 桥隧建设、高速公路、道路灰色化……不仅在主城,通过重点交通工程,主城与外围新市区、南京与周边城市、南京与国内主要城市间都建设了立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高速化改造的绕城公路,使南京有了一个长达100公里的跨江大回环,并由此将沪宁、宁马、宁合、宁通等高速公路串成串,使南京与都市圈城市间实现1小时到达,使乡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与沪蓉、沪陕等以南京为节点的国家级干线公路网的串联,则使南京与省内城市实现了4小时抵达、出城后快速驶上高速干线的梦想。截至“十五”末,南京公路网密度达到129公里/百平方公里,并率先达到全省公路基本现代化88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一个“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速便捷”的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建成。 (编辑雨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