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委书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28 红网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落实党中央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举措,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战略的眼光来把握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蕴含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不仅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通盘谋划,而且还体现对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领。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农村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特别是我们湖南作为有着4300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省,“三农”发展的问题较多,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较大,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117.4元,不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农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途经,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着眼于城镇乡村工业农业,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举措,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针对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并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如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农业科技体系比较薄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村获得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破除三农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科学发展的举措,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科学指导方针,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建设,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矛盾加快农村为主的现实之策,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统筹城乡发展的工农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的不断进步;既包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促进农村面貌的改观、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工作实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将新农村规划由蓝图变成现实的前提与保证。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检讨现行和将要出台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动群众的人文理念。以人为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新农村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尊重群众意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既要善于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又最容易突破的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即期实惠,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给群众带来实惠的民心工程;又要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引导农民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美好家园。 2、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带农的统筹理念。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跳出“三农”抓“农三”,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进一步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级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互助互建互促的新局面。 3、必须坚持勇于探索、开拓求进的创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借,必须有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增强发展意识,拓展发展思路,要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要创新农村组织形式。鼓励创建完善农村各类科技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生产流通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为抓,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建立龙农业龙头科技企业为主休、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技能力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以及专家加龙头企业加农民等形式多样、高效实用的科技服务模式。 4、必须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务实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要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让农民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让农民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还要把保稳定与抓发展放在同等位置,针对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实施“政府十件实事”等民心工程,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突破问题。 5、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和谐理念。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硬件建设,也不是简单的财富增加,而是一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全面奋斗目标,因而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上,要发挥政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立足于长远,经济发展、村庄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持续协调发展。要注重把加速推进工业化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贯穿起来、互动起来,通过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信息化助推三农,促进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和谐发展,切实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用务实的行动来推进各项建设
省委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核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按照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四个务必”的发展目标,落实省委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将目前还较为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用新的蓝图指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易于操作、长期适用的科学规划来指导。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是要着眼长远定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从本地经济实力、人力组织、土地利用、道路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农民教育等重点,着眼于解决五年、十年甚至更为长远发展的问题制定规划。二是要立足解决问题规划。制定的规划,必须区分轻重缓急,进穷分步实施。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水、电路等问题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少走弯路。三是要全面兼顾定规划。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既要从工作层面去规划,也要从建设内容上去规划;既要从经济发展上去规划,也要从社会事业上去规划;既要从“硬件”建设上去规划,也要从“软件”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村镇整体上去规划,也要从农户单元上去规划。 2、切实建强基层组织,用新的班子引领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导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只有基层班子得到建强,党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一是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从乡镇政府机关、站所中选拔一批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受群众欢迎的干部,派往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弥补村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促进农村各个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二是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三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管理的新方式,推进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用新的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来强力推动。要抓住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工作体制。一是投资建设体制改革。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支出和保障范畴,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银信部门把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向农村、投向农业,真正形成“财下引导、社会参与、银行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乡镇干部要由直接跑项目、办企业、搞经营转变为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三是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上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对影响到基层发展的乡村债务出台化解政策,对农村小康建设、普九达标、清理合作基金会等形成的历史债务要澄清底子,分年度调剂一定数额资解决。四是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改革。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科学合理制定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适当提高农民就医补偿标准度;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构建膛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基本养老、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努力培育新型农民,用新的主体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会使农民真正成为建设主体,才会有能力、有热情投入到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一是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规划,要把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继续组织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专业协会、党员电化教育和各种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抓好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乡镇可以建立宣传文化室,举办农民夜校、开办图书室等,村里可以建设农民书屋,群众文艺表演队,农民文化大院等,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从而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育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5、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新的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要用先进的市场化理念建设农业、提升农业。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作为拉动结构调整、打造农村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带动特色产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一批肯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农业产业群。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鼓励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三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健全农技推广、种苗供给、产品流通、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实施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认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优质产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加快培育农村市场网络。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五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出台持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大户、龙砂企业、技术能手组建发展合作组织,促使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市场的广泛联合与相互融合。要按照“统一生产经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价格”的要求,发展拥有经营权的实体型专业合作组织。 6、积极改善农村条件,用新的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要坚持“统筹规划、抓点带面、群众自主、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抢抓中央扩大农村基础投入的战略机遇,按照“项目启动、全面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生态沼气等政策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进一步扩大政府投入,在财政投入、部门支持、城市带动、社会捐助、农民自筹多途径投入的同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建设。要以治理农村“脏、乱、差、散”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住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等工程,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新农村示范村和小康农宅示范点,努力创优人居环境。要围绕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围绕加强农民最需要的生活基础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快以沼气为主的能源建设,帮助农民实行改厨、改厕、改圈;围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实施农村人饮工程。 7、深入实施民主管理,用新的制度规范新农村建设。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依据党的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秩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事务交由村民大会管理,要建立以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促使村务活动照章办事,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权利的自觉性,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主会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平安乡村,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环境。 稿源:红网 作者:魏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