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天河不亚于伦敦牛津街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
从10月23日起,英国广播公司(BBC)派出包括英语部、印度语、中文部等频道的7名记者访问广东,这是BBC第一次对中国内地的地方省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专访,被外界誉为“破冰之旅”。 连续近10天, 随着BBC的电波传遍全球,一个“新广东”开始进入西方公众视野。 本报讯 (记者周祚) BBC记者沈平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广州天河区10年前还是市郊,可是如今商厦林立,繁华程度不亚于伦敦著名的牛津街。”连续近10天, 沈平和他的同事从广东向世界发回了大量的报道,一个“新广东”开始进入西方公众视野。昨天,BBC记者团正式结束了此次采访行程,在离穗之前,他们兴致勃勃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广东的地方官员很务实,能勇敢面对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谈到此行的最大感受,来自BBC中文部的陈庄评价说,“广东仍然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处在经济转折当中,广东的地方官员很务实,能勇敢面对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陈庄提到了广州珠江重新能够游泳的事件。他说,“珠江的治污在中国人眼中也许很普通,但是在西方公众眼中,这是令人非常感兴趣的事情。BBC的报道主张全球视角,我们此行也尽量捕捉多一些广东人生活中鲜活的个案。” 陈庄采访了在沙面公园晨练的市民,其中有一位市民在这里晨练了近40年,他对政府对珠江的治污效果表示很满意。 另一位参加晨练的市民则直言不讳地告诉陈庄,他的孩子已经参加了工作,但是仍然买不起房子。陈庄认为,这位市民表达了他的忧虑。 采访中, BBC采访团的各位记者对此行的采访都表示很满意,认为采访很自由,中国的年轻人都能很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愿,这是他们来之前想不到的。 来自BBC英文部的乔治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为BBC工作了25年,是一名资深记者。他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文革”中,人们的生活很贫困。但是这次来广东,他从周一到周三,连续发回了大量的报道。他用“高速发展”来形容今日广东的变化。 乔治的报道主要涉及环保的问题。乔治说,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他对下一代的生存环境表示忧虑。谈到珠江,他开玩笑说,他了解到珠江经过治理,市民能够重新下河游泳了,但是他并不会去游泳,正如他不会去游泰晤士河一样。 “天河区的繁华程度不亚于伦敦著名的牛津街。” 记者沈平10年前曾经在广州暨南大学读过书,1年多前,他又曾回来过,发现以前的荒地现在已经耸立起摩天大楼。今年,他又发现去年的单行道已建起了高架桥。“我学校所在的天河区10年前还属于广州市郊,可是如今商厦林立,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伦敦著名的牛津街。” 陈庄坦承,他们的文章不仅要反映正面的资料,也要报道问题的一面,尽量把各种视角展现在公众面前是BBC 的报道原则,“一切让受众来评断。”他说,“不可否认,广东的开放程度走在了中国前列,这或许是广东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原因之一。然而,广东在对西方媒体张开怀抱的同时又多少有些顾虑——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少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BBC采访团足迹遍及广州、深圳、江门、东莞、清远等地,采访人物从知识分子、企业家、官员、学生到民工,包罗万有。 陈庄对广东的官员大加赞赏,他描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时说,“黄华华回答问题喜欢引用数据,不是大概,而是尾数。学数学出身的他戏称这是心中有‘数’。” BBC采访团这次也关注了中国的反腐败问题。为此,他们特别在广州大学城组织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通过全球连线向世界直播。他们对效果很满意, “正方和反方的辩论很激烈,但是观点都很明确。” 据组织此次BBC采访团来访广东的有关官员介绍,这次BBC采访团共采访了58个方面,足迹遍及广州、深圳、江门、东莞、清远等7个地区,采访人物从知识分子、企业家、官员、学生到民工,包罗万有。这次采访让西方公众开始了解一个全新的广东和全新的中国。在来之前,他们对广东的认识很淡薄,如有人就曾问过“上海在广东吗?”这样的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还专门著述文章描写广东女性官员的新风采,如广州市副市长王晓玲,他们形容她是“气质高贵、穿着稳重。回答问题实实在在,不打官腔”。 采访团成员感兴趣的话题多集中在人民生活和人的故事上。记者乔治说,他们想去的地方很多,下一次来要和家人一起,深入百姓生活中,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