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包产业链升级迅速 中国企业承接外包如何摆脱受制于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54 南方日报 |
核心提示 专业机构估计,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年均市场规模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并将在未来若干年内继续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就在中国已经成为承接全球制造业外包最重要地区,并且致力耕耘之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外包产业链已经迅速升级,并被赋予了新的深层含义。除了制造业,IT软件、贸易、设计、研发等环节的服务外包正成为全球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表示,中国必须靠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以免长期受制于人。 国际外包内涵不断延展 国际外包方面,最近跟中国直接相关的几个鲜明例子包括,今年7月,美国将旗下负责全球数码相机生产的上海工厂外包给了专事OEM制造的新加坡伟创力集团,但同时表示将在中国继续保留相机销售研发设计团队;飞利浦在早几年将旗下手机制造外包给中国电子集团后,今年将包括手机研发、售后、设计甚至品牌都打包卖给(授权)中国合作伙伴;亏损不止的日本三洋终于将旗下冰箱业务全面转移给青岛海尔运营;尽管明基并购重组西门子手机通讯案进展并不顺利,但西门子、GE、飞利浦等欧美多元化超级企业,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寻找买家接盘其旗下亏损或不能持续盈利的业务,另一方面却拿着巨额资金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外包产业链条上,外企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将制造业务外包给中国,也同时开始借力于中国日益膨胀的消费市场需求,逐步尝试培养或改变本土化的设计研发理念,营销消费心理等诸多领域,授权部分品牌运营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外包动向。 “中国必须靠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同时提醒,在跨国外企外包业务内涵不断升级延展的背景下,中国同行还必须注意自主创新,以免长期受制于人。 瑞典还有国产手机吗? “瑞典还有国产手机么?”提这个问题像是在开玩笑,但答案却令人震惊,与拥有诺基亚的芬兰一样,拥有爱立信品牌的瑞典早就没有原装手机了。 这一切都缘于外包。早在几年前爱立信就已经把手机生产和供应外包给亚洲地区的制造商,而专注于手机产业链上更高端的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 做得更狠的是飞利浦,这个曾经以消费类电子行业高产量高销量为特点的制造企业,近日悄然将公司名称中的“电子”去掉,变身为飞利浦集团。在过去的一年里,飞利浦先后卖掉了半导体、显示器、手机等标志性主营业务,同时飞利浦的彩电、灯具、小家电等绝大多数也已经不再由自己直接投资的工厂生产。 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承接柯达、飞利浦、诺基亚等外资外包需求的最好合作伙伴。最新一个例子则是青岛海尔,他们完全承接了日本三洋电机的冰箱工厂业务。未来贴有三洋牌的冰箱,毫无疑问都是产自中国大陆。 成本驱动外包蛋糕增大 “外包的好处首先在于节约成本。”某外企在华首席执行官向记者介绍,他的公司每年在中国有逾200亿欧元的大宗采购。 对每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家而言,相对熟练而廉价的亚洲国家人工而言,欧美员工的工资待遇显然是“难以接受”。尤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更是能节约大笔的人工成本。 其次,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生存法则。而爱立信、飞利浦这样的公司,专长显然不再是生产制造,所以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最擅长的领域,如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方面更合适。 “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被迫裁员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外包则可以尽可能地缩小核心团队的规模,避免这样的尴尬。”有专家评论此间飞利浦将尚在盈利的手机业务整体打包卖给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时如此分析。 最关键的还在于产品外包出去,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更能令产品质量进一步上升。 柯达北亚区总裁叶莺在向记者解释将数码相机业务外包给伟创力的好处时称,柯达上海工厂顶多有两百个工人专做相机,而伟创力同时有10万人在做相机制造,“我如何跟伟创力去竞争制造?” 曾有专家统计,外包可使企业节约9%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则提升15%。正是在这样的诱惑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外包。 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外包 不可否认,外包创造了全球化时代的新的经济模式,但外包也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着与外包业务相关的每一个国家和企业,这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一样威胁着全人类。 试想一下,印度的软件工程师罢工,将招致全球IT业界多大的打击,而“东莞塞车,全球电脑硬件立马涨价”也并非只是黑色幽默。 长期研究跨国公司外包现象的复旦大学陈达海教授分析,无论是对发包企业还是对承包企业而言,都存在利弊。 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掌握着外包的主动权,所以一切从利润出发,随时可以控制其范围和规模,使本国受外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不过随着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出本土,过多的外包使得当地的就业水平遭受严峻考验。 飞利浦中国区首席市场营运官陈继均则认为,近年来欧洲的报章传媒每过一段时间便会炒作一次“中国威胁论”,主要原因就在于外包影响了当地就业市场。欧洲政府只能在本土企业的市场行为与保证本国就业间努力寻求平衡之道。 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家电网主编李韬认为,短时期内承接外包,做全球制造业“苦工”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就业,但也存在着本土经济产业被全球性企业所“殖民化”的风险,此外,过多地承接外包,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创造自有品牌、核心技术及产品往往也是弊大于利。 本报记者戴远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