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球科考队揭秘海上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0:02 南方新闻网

  环球科考队揭秘海上生活

  我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创造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16项之最

  297天!这是我国“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的航程时间。昨日,参与科考的部分科学家和船员来到了广州,揭秘海上生活。

  去年4月2日,中国“大洋一号”从青岛出发,开始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科考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圆满完成了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生物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科考任务,创造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16项之最,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科考区域向三大洋扩展的突破,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转变的突破。

  女队员:繁忙工作让她忘了性别

  “神六上九天揽月,我们就是下五洋捉鳖了!”作为“大洋一号”上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本次环球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韩喜球说出了像男人一样的“豪言壮语”,她说,船上工作的繁忙常常让她忘了自己的性别。

  韩喜球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皮肤很好,很难将她与风吹日晒的船上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记者“很年轻”的夸奖,她有些不好意思,她解释说,她其实已经不年轻了,1993年硕士毕业就开始从事海底科学研究。

  本次环球科考,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调查洋中脊热流硫化物资源,为此韩喜球专门带了用来探测海底热液异常的甲烷传感器。为了摸清甲烷传感器对低浓度环境的响应行动,他们做了上百次现场实验,每一次实验都需要提着吊桶在船舷边打新鲜海水。“打水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她给记者描述:“当船在全速破浪前进时,顶着风浪站在高高的船舷边,一手提着吊桶,一手紧紧抓住船舷扶手,海面巨浪翻滚,只见橡胶吊桶在浪尖上像皮球一样弹跳着,就是扎不下去,每次晃晃悠悠擒上来的只是小半桶水。”

  去年11月30日,“大洋一号”到了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前人没有调查过的地方,半夜12时10分,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深海“集成化拖体”带着各种传感器下水探测热液异常,18个小时以后,仪器出水了,马上处理数据,浊度异常出现特强信号!在同一位置同一时刻甲烷信号出现异常,温度出现异常,她说,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热液异常。关键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首次发现的。

  漫长的海上生活是枯燥的,所以每个人的生日都成了大家的节日。韩喜球印象最深的是首席科学家郭世勤的60岁生日派对。他们给郭老师准备的礼物上面刻着“福如太平洋,寿比钴结壳”。她告诉记者,钴结壳的年龄可有好几千万年了。

  船长:刚上船队员不适想跳海

  “‘走,看海去!’这是船上最不浪漫的话。”“大洋一号”的船长陆会胜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海上行船七分险,幽默的船长讲起这“七分险”也是绘声绘色。“四次横穿赤道,烈日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睛,甲板就烤成了烫板。”他说这是“赤道桑拿浴”。

  除了烈日还有台风,本次考察他们与太平洋的台风、大西洋的飓风和印度洋的季风周旋了15次。去年8月18日,他们在东太平洋上作业时,根据现场的气象云图分析,3天后将有一个热带风暴袭击他们的工作海域。

  按常规,他们可以把船驶向低纬度的海域,待安全地躲过风暴后,再回到原海域继续作业。“但这样就要耽误5天的时间。那天晚上,我整夜都没有睡觉,搜集各种信息,关注风暴的动向。”陆会胜考虑到风暴的北侧离美洲大陆较近,有进一步回旋的余地,最终决定调整航向,到风暴的北侧海域进行其他作业。这样做既避过了风暴,又争取了4天的时间。

  4天意味着什么?他告诉记者,他们在大洋上每多待一天,国家就要多花20多万元,4天就是80多万元!

  常年漂泊在大海上,那种水天相接的壮美就变成了乏味的风景。他告诉记者,部分年轻的科考队员刚上船时,晕船的感觉比较明显,再加上心理的恐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甚至产生过要跳海的念头。

  ■人物介绍

  韩喜球,本次环球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大洋一号”上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

  陆会胜,“大洋一号”船长。

  采写/摄影:本报记者田霜月实习生王飞鹏通讯员徐志良潘虹罗茜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