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舰“蛋里挑骨”,新旗舰“破壳”远航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0:24 新华网 |
人民日报记者张铁、新华社记者陈万军报道 2006年9月下旬的一天,浩瀚的南海,云淡天蓝,舰驰浪飞。一场波澜壮阔的海上对抗演习激战正酣。 在威武雄壮的舰艇编队中,一艘具有远程目标指示和预警能力,具备空中、水面、 水下攻击能力和超视距打击能力、区域防空能力的新型战舰锐不可当,舰上各种先进武器尽显神通,无坚不摧。在演习中担任“旗舰”的这艘战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这艘新型战舰的诞生,凝聚着海军驻某造船集团军事代表室广大军代表的智慧和心血。 6000多张图纸修改单,让新型战舰更显神威 2000年10月,由国内多家专业研究所、院校和军代表组成的专家队伍,悄然会师江城武汉,对新一代战舰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 总审图师徐永明曾参与了近百艘舰船的审图和监造工作,对新一代驱逐舰的审图,他比喻为“从鸡蛋里挑骨头”,目的是为了造出更好的战舰。 在50多天的审图中,他们有的熬红了双眼,有的嘴上起泡,有的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有的双腿浮肿不能站立,有的腰椎颈椎病复发……但他们没有丝毫懈怠。审图结束后,徐永明和战友们向设计单位提出的近2000条修改和改进意见,均被设计专家采纳。在随后的建造过程中,他们又相继提出了上千条改进意见。为此,设计生产单位综合各方面意见先后下达了6000多张修改通知单。每一张修改单,都使新一代战舰的性能指标向前跨越一步。 战舰的隐身性是现代高科技装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代表高峰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舰上的后桅杆设计虽然满足了船体结构受力的要求,但也牺牲了一些隐身性指标。他当即向有关厂所提出了修改意见。当时,桅杆已装舰,修改设计技术难度大,成功几率小,而且重新生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新一代战舰的建造进度,工厂还会为此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不是颠覆性问题不要轻举妄动!”“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举妄动!”高峰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反对声,但他认准一条:“只要有提升战舰作战性能的可能,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他带领军代表自己动手修改设计方案,优化后桅杆结构,验证隐身指标。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拿出了一套使新型战舰达到最佳隐身效果的设计方案。 新一代战舰上的大型电子装备多,开机时,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场。副总代表孙明想,官兵常年在舰上工作,如何才能让他们避免微波辐射的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技术准备,他提出了增加“微波辐射告警装置”的设想。 “越是先进装备越要体现以人为本。”孙明的设想得到海军装备部门领导和上级机关的支持。他一次次向电子行业的专家请教,一次次请工程技术专家指点,研制方案经历了20多次修改完善,先后30多次进行各种参数的测试和模拟试验。孙明和战友们艰苦奋战200多个日夜,终于将告警装置研制成功。 风险,靠智慧和汗水化解 在这型战舰上,新研制的设备和装备超过30%。在国际造船历史上,超过这个界限就意味着高风险。 面对超强风险,军代表室首次将风险管理模式引用到大型军品的研制过程中,采取风险预测评估、预警、化解等措施,使一个个风险归零。 某大型雷达有多个阵面,每个阵面有数米宽,高度则相当于一层楼,其基座与舰体的对接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如此高的安装精度要求在造船史上尚属首次。为化解安装中的风险,军代表们对300多个点进行了测量,采集了8000多组数据。 为拿到最精确的测量数据,测量都安排在夜间进行。为此,军代表与厂所技术人员奋战了80个通宵。雷达安装时,对环境温度、气象条件都有严格要求,他们专门与当地气象局建立了预报专线,每15分钟了解一次气象变化。整个安装过程科学、严密,精度优于设计指标。 模块化舰船技术,至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尝试过这一方法。这一技术对保证舰船总体性能、互换性、可靠性和改装、维修都十分有利。 先进的必有风险,风险意味着挑战。军代表这一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职业,敢于挑战是他们的职业素养。时任海军上海军代表局局长胡毓浩、总代表杜建明果断拍板:“干!” 查友其、周洪江、孙明、顾益森、陶连新5位军代表组成的精兵强将,临危受命。他们与研究人员一道将模块化造船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细化为10多个科研课题、几十项子课题,与10多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组成攻关联合体。经过历时6年的艰苦攻关,首次在我国军舰建造史上成功实现了武器模块化技术的应用。 试航,让新一代战舰更完美 试航,是每一艘新造舰船的必经程序。目的是为了验证军舰总体性能以及各种武器装备、动力和保障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让军舰在正式交付部队之前充分暴露问题。 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海上试验项目有1200多项,仅试验手册就有1米多高。 机电组军代表曾喜在一次试航中发现,燃汽轮机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供油装置工作有时不稳定。国内30多名专家分析研究了几个月,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曾喜走上军代表岗位30多年来,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远洋打捞救生船、第一艘远洋科学考察船、第一艘远洋测量船和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等重点装备的研制监造任务,他负责的动力装备全部是优质工程。 眼前遇到的难题,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曾喜心头。这个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战舰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舰船的机动性。他向代表室领导立下军令状: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在新舰交付部队前啃下这块硬骨头! 每一次试航,不管有没有他的任务,曾喜总是第一个到机舱,详细记录设备的运行参数,返航后连夜对比、分析、确定试验方案。他患有严重的胃病,胃曾被切除五分之四,可每一次出海,不管风浪多大,不管晕船呕吐多厉害,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机舱半步。他把每个航次中搜集到的数据逐一鉴别、筛选、比对,对照设计图纸,作出改进方案。然而按改进方案做试验,前后试航10次,都没有成功。 不言放弃的曾喜,毅然否定亲自设定的方案,推倒重来。试一次,改进一步,改进一步,再试一次。那段时间,他白天出海,晚上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经常加班至深夜。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解决了燃油压力波动问题,使动力装备完美无缺。 “向党和人民交付优质军舰”,是军代表们共同的誓言。新型战舰下水后,他们组织长达120天、9000海里的航行试验。对试验中暴露出的300多个研制缺陷和质量隐患,及时组织专家攻关解决,使新装备交付合格率达100%。 为了这个100%,军代表们的付出却难以用数字表述:他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累计加班达2300天。 正是这样一群军代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共和国战舰的钢筋铁骨;他们用拳拳报国之心,筑起了护卫海疆的和平盾牌。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