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心的文化《傅佩荣解读论语》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1:19 云网 |
《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经历代研究者的注释解读,几乎每一句话都展现了其多彩多姿的面貌。然而,这对普通读者来说,却又恰似一个难以跨越的阅读理解障碍。长达20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经验,使傅佩荣参阅了历朝历代名家的解释,并在解读中为其所用,较好地把握经典的哲学精神。对于内地读者来说,傅佩荣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我国台湾地区,傅是一个如同易中天、孔庆东、余秋雨式的文化明星。 以《论语》为例,原文典雅有余而清晰不足。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向读者传达原意,作为解读者,傅佩荣教授参考了总计数百位中国古代、现代学者以及日本、英国等外国学者的研究心得,最终以清晰流利的白话与完整连贯的系统,呈现了《论语》的永恒意蕴,提供新世纪的读者一部较为理想的《论语》读本。对此,傅曾经自信地说,“如果组织一个100多人的专业评论团来和我辩论《论语》,我一个人对100个人都有信心,因为《论语》中任何一句话我都倒背如流。”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理、智、道、德以及其他种种观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就像后世中的那样,给人以迂腐之感?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句话“六十而耳顺”被用于教育人们要平和对待他人的意见。但在解读这句话时,作者指出孔子自述生平的其他五个阶段都以单一动词描述,如“学,立,不惑,知,不逾”,不宜在此多出一个“耳”字;其他各阶段都有《论语》的资料可以互证,惟独“耳顺”令人费解;而且,孔子说君子“知天命”之后,就会“畏天命”,畏天命的表现不是“顺天命”吗?否则他在六十岁前后为何要周游列国,在别人看来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时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次面临杀身之祸时,他都毫不迟疑地诉诸于“天”?因此,原话意思应为六十而知顺乎天命。 作者还表明,阅读经典一定得跟现代生活结合——如果孔孟不能改变我实际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学呢?作者曾经雄心勃勃地表示,要通过重新解读经典再塑中国人“心的文化”,处于逆境时,会想到否极泰来;前无去路时,会希望剥极而复;看到社会乱象时,则要求革故鼎新;遇到分配不均时,则知道有损有益。文化价值观念大破大立的时代,往往也是民族文化复兴、重生的时代。魏晋、晚清时代的文化大变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或许,在我们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的经典阅读和创造思维的交汇中,另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壮观文化景象,将镌刻于民族的历史上。 《傅佩荣解读论语》 作者:傅佩荣 版本:线装书局 2006年9月版 定价:35.00元 (书评人胡车) 责任编辑:覃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