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破冰意义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3:12 云网 |
“十一五”期间,重庆将通过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培育8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等手段,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该市还将积极鼓励新老民营资本进入新的领域,一是矿产产业,二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垄断行业,包括电力、铁路,乃至造船及航运等。按照计划,民营经济占重庆GDP的比重将超过70%,到2010年,重庆非公经济增加值将达3700亿元。(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鼓励民资进入国企垄断领域,这是个不错的消息。这使我想起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当年的辛酸经历。为了能够进入汽车制造业领域,李书福“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厚着脸皮“泣求”相关主管部门:“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允许我失败的机会”。如今,吉利集团成为国内十大汽车厂家中惟一的民营企业。正是由于吉利这条低价入市的鲶鱼,我国的汽车业才会被搅动得如此繁荣,老百姓也才会从中受益良多。 遗憾的是,李书福的经历颇难复制。尽管“非公36条”已经颁发一年多了,但在落实方面并不让人乐观。日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感叹:“非公36条”公布后,行业准入的大门,理论上说是敞开了,然而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人仍然被“玻璃门”挡着,进不去。厉以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非公36条”的落实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准入问题。“非公36条”颁发的初衷即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如今“非公36条”却几乎陷入凝滞的状态,实在耐人寻味。 “玻璃门”为何堂皇地横亘在非公经济面前?原因有三点,一是垄断业为了一劳永逸地维护自身特权,势必不遗余力地拒绝竞争,甚至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对意欲介入的非公经济进行打压。二是允许非公经济进入的门槛太高,设置的障碍太多,绝大多数非公经济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三是一些与“非公36条”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宣布作废,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理(厉以宁语)。在三座大山面前,民营企业要想进入垄断行业简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民营企业家即便怀有屠龙技也是枉然。 因此,重庆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这的确令人称道。须知,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业是多么的迫切和必要。以铁路为例,作为自然垄断的行业,其弊端向来为人深恶痛绝。暂且不说其服务之粗陋、态度之恶劣和效率之低下,单就不尽的霸王条款就让人激愤难抑。比如,火车撞死人只象征性补偿300元的陋规数十年不更改,火车晚点不给乘客经济上的说法。更不必说一到春运就涨价了。针对铁道部的公益诉讼层出不穷,公众对铁老大的愤恨可见一斑。铁路系统不是不想改革,也改革过,但因为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这自然见效不大。因此,目前最可行也最彻底的方式就是让非公经济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 在这里不得不插上一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铁路业,重庆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首条民资参股的铁路是衢(州)常(山)铁路,身为民营企业的常山水泥有限公司是参股方之一。还有个细节不能不提,根据相关资料,我国要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每年的资金缺口高达800亿人民币,这就亟需民资融入。对此,青年学者赵晓曾感叹道,“幸亏国家发展快,资金不足需要民间资金的加入,假如国家资金充足,民营进入的进程也许会更加漫长一些吧。”是的,笔者也身有此感,笔者倒希望,之所以让民资的融入,是因为垄断业的效率不高,一贯自行其是、惟我独尊,犯了众怒,以致于相关部门痛下辣手。 必须承认,民营企业发展所遭遇的一大瓶颈就是融资难,认为民营企业个个富得冒油,指望它们有着花不完的钞票放在那里,然后,一打开“玻璃门”,就会蜂拥而入,这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民资进入垄断业领域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未知数。但不管怎么说,重庆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这本身就具有破冰意义。如何壮大非公经济,让非公经济进入越来越多的垄断业,并真正能在垄断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应是公众所期待看到的下一步。(王石川) 责任编辑:覃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