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出来”又怎么样?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4:40 南方周末 |
□符号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其博客上,直言新当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学术水平在社会学所处于五名之外”,为“二流学者”;直斥社科院的评选像“游戏”,要求向社会详述学部委员产生的程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郑先生指出:“学术单位不是私人作坊”,学部委员的评选“不能在桌面下”进行,“我的目标就是把景天魁的论文挂出来, 然后社科院的学部委员都挂出来,以后有学术争论就都挂出来,让学术机构之间互相透明……比较长远的目标是希望各单位评教授、博士生答辩,把论文都挂出来。”一连几个“挂出来”,让人领教了郑先生的直言风格。社会学所谁一流二流咱不知实情,论文迄今也没有如郑所愿“挂”将出来,这里暂且不议。不过对郑先生“挂出来”的主张,窃以为倒是算得一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有没有论文,有多少论文,论文的分量如何,是真知灼见,不同凡响;还是一般二般,人云亦云,甚至抄袭拼凑,一“挂”将出来,是容易一目了然不好玩假的。虽说“路边打草鞋,有人说长有人说短”,毕竟人眼是秤,对于那种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或者靠走上层路线、靠虚造声势者,无疑是横在面前的一道大坎,容易穿帮败露的。所以有些人老不赞成实施“挂出来”方略,屡屡回避拖延,诋毁抵制,不足为怪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以贯之的“暗箱操作”,至少也是形“明”实“暗”,虚“明”真“暗”。 然而,郑先生“挂出来”的办法未必就那么灵验。郑先生显然过于乐观了。要知道在一些人那里,挂出“下三烂”的东西,向来也是不惧怕的,一样可以让手下人喝彩;更有一些“长”字号角色,别看成天出入于各种会议、宴会,熬夜打麻将、泡桑拿浴,照样可以“挂”出真东西好东西。不知情者以为他本事超群,人才珍稀,知情者则清楚个中奥秘:原来他们“挂出来”的并不需本人呕心沥血,而是由一帮秀才捉刀代笔,为他专“作嫁衣裳”,本人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划过一笔一划,是地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而他们却可以毫无愧色堂而皇之地亮出大名,视为己出,其心理素质是相当过硬的。不少地方披露,一些带“长”字号的硕士、博士生,在攻读过程中论文是不必自己动手的,而是由政研室一类的手下“班子”代劳。由此可知,郑先生的“挂出来”主张,对于他们是起不到检验作用的。 身为某报理论版编辑的文友曾经说起一件怪事,一天他接到某“长”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的头儿已经高升,他的即将见报的文章就不必发了,请将作者改换成现任的领导。文友听罢哭笑不得,原来文章“挂”在谁的名下,是可以如此“灵活机动”的!另一位编辑说,他的好友评职称为没有论文伤透了脑筋,特央求他助一臂之力,在某篇论文作者的后面“附”上他的名字———这种“冒充”,是相当低级的,高明者的冒充何止是这样的水准?有的人堂而皇之地将别人为他写的文章结集公开出版,署以大名,精装平装、亲自签名,四处赠书,正是大“挂”而特“挂”。相类似的则是官员“风雅”水平的“见风长”,什么诗集、书画集、论文集、摄影集、日记、传记接二连三“挂出”;各种“家”的桂冠接踵而至,是国中的又一道风景。于是先校长,后教授;先医院院长,后主任医师;先局长、部长、老总,后硕士、博士———先“长”后“家”,司空见惯,概率极高,正成为眼下官场学界日见流行的“潜规则”、“显游戏”。 相应地是某些人的生财之道,什么《21世纪文典》、《新时代经典》、《学术大典》、《文丛新典》、《党政干部论文集》之类的征订单纷至沓来,公款付费,官员出名,出书者获利,“配套成龙”地应运而生。 恕笔者直言,只有到了不仅论文可以“挂出”,论文的形成过程、论文的实际作者也可以一一“挂出”,民主法制的阳光才可能钻出云层,普照大地,国中学人距诺贝尔奖项的距离,庶几会大大缩短吧。 (P1186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