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众离诗歌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09:26 南方日报

  “梨花体”诗歌引发的写诗热潮和网络混战此起彼伏,带来大众对诗歌问题的新思考……

  大众离诗歌有多远?

  本报记者陈祥蕉见习记者李培实习生郑茵茵

  导语

  不久前,一位网友贴出女诗人赵丽华的12首废话诗,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如《摘桃子》: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问我去不去/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但摘桃子好玩/远胜过赏花。它们的字面意思非常浅显,就像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话断行。看过诗之后再看赵丽华的简介,网友们傻眼了:国家一级作家、《诗选刊》编辑部主任,就这水准?随后,这些诗风靡各大网站,被网友们疯狂抨击和迅速模仿,并将这类诗命名为“梨花体”。网易文化频道也由此制作了一个“作诗机”,声称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诞生一首“梨花诗”,为全民作诗推波助澜。

  随后,具有相似写作倾向的诗人杨黎发表博客文章,鼓励赵丽华站出来。9月18日,赵丽华首度开腔,表示自己这组“口水诗”是2002年触网时的实验之作。9月26日,“梨花”事件全面升级。一向口无遮拦的青少年作家、赛车手韩寒“挺身而出”,称“现代诗和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诗人沈浩波被这个观点激怒,认为“韩寒谈起文学,就如同杨恭如谈起音乐”,开始在博客上与其交战。沈浩波方面,诗人尹丽川、伊沙、春树、李师江等纷纷站出来斥责韩寒“无知无耻”;韩寒方面,有两个体育评论员董路、李承鹏助阵。此后,沈浩波等又和董路等展开骂战。

  接着,杨黎组织“支持赵丽华、保卫诗歌”朗诵会,诗人苏舒菲突然脱光衣服“裸诵”。这一举动使得朗诵会被迫结束,苏舒菲脱衣照也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巨大的不解和谩骂。媒体和观众从对“梨花体”的关注转到对诗人形象的关注,以及对诗歌本身的问题、诗歌与大众的关系的关注。

  而著名诗人、批评家徐敬亚策划的“诗歌月读”活动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立场——他要以朗诵会的形式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读者普及当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包括北岛、顾城、海子、于坚、韩东、西川等当代诗人的杰作。徐敬亚认为,推出正面的优秀的“真货”,伪劣商品才不能欺世盗名。诗人多多、王小妮、耿占春、李少君、蒋子丹出席了“诗歌月读”启动仪式。按照计划,朗诵会将每月举行一次。

  恶搞不能伤害真正的诗歌?

  诗坛里“混”的人鱼龙混杂,致使网民把矛头指向整个诗歌界

  诗歌被恶搞了。许多从来不读诗也不写诗的人也加入了“梨花教”,突然有了“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有网友在模仿作《哦》中写道:“哦/我/看了/笑翻了/看完了/才发现/我也可以是诗人的/因为——/我会用回车键”。

  董路可以算做是普通网民的代表。最近在他的博客上,除了球评之外,又多了许多“梨花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写作动机:在绝大多数普通人心中,“诗歌”和“诗人”的概念都是万般神圣的,而当人们突然发现在“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身上都找不到这种神圣感觉的时候,恶搞成为必然。

  网络写手深海水妖也站在网民这边:“说他们是暴民也好,无知无畏也好,但毕竟代表了一种声音。即使现在极其蒙昧幼稚,也好过没有声音。诗歌自民间而生,不知何时成了小众的玩器,而最终它的再生与复兴,还将自大众凝视的目光里汲取新的生命之源。至于爱玩的,把诗歌当成游戏的,玩也是权利,也是兴趣,玩出精品,观众一样会喝彩。玩不出来,也不要指望能逃过一声倒彩。”

  诗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赵丽华表示,恶搞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而网络又给这种恶搞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和迅速传播的可能。它说明任何的艺术都不是只有一种形成方式和途径。著名诗人于坚认为,怎样写诗是自由的,网友恶搞也是自由,但是恶搞不应该无限上纲,不应该扩展到整个诗歌写作。诗人伊沙激动地说:“精英可以被恶搞,但诗歌不可以被恶搞——一个不尊重诗歌和诗人的民族和国家永远是三流的!我们要想成为一流必须从学会尊重诗歌与诗人开始,从培养自身美好的诗意开始。”

  文化批评家张柠认为,网民的恶搞并不是没有来由的。民间写得好的诗人可能并不能进入诗人的圈子,还会受到种种体制内的压制或者排斥。然而在诗坛里“混”的人却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都有。这可能是网民把矛头指向整个诗歌界的一个原因。“真正的诗歌,是最弱的但是也最强的东西,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是宣传口号,因此无力、柔软。但正由于不受外界干扰,因此也不会受到所谓的大众的伤害,恶搞伤害的只能是伪诗和非诗歌。”

  现代诗和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

  中国人现在认为,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的人是白痴,他们衡量人的标准已经变成房子和汽车……

  在韩寒眼中,现代诗无用,因此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的观点一直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现代诗的最大价值只能作为歌词的一个小分支存在。既然没有格式了,那有写歌词的人就行了,还要诗人做什么?”

  尹丽川回应:“诗人,就是全世界人民都有资格骂的那种人,就是没用的人,弱势的人,不与时俱进的人。也是人们曾耳熟能详的酸文假醋和故弄玄虚者。墙早就倒了,众人想起来就推一推,既然这样,我就做一个诗人吧!虽从不想振兴诗那个破坛,但不妨乐于承认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从写诗中得到乐趣,或找到出口,或体会友情,或以诗言志,或打发时间,这不是什么高尚情操,但咱也没部分前文青那么低贱——非要向时代表明他们是与时俱进的,是和大众一条心的,是聪明的,是具备娱乐精神的。”

  对于“诗歌无用论”,于坚感到十分可悲:“什么是诗人?什么样的诗是好诗?诗人存在于作品里,并没有形式上的标准,关键是看表达什么,诗歌就是表达‘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追问存在的意义。但是,中国人现在认为,追问人类存在于世上的意义的人是白痴,是神经病,他们衡量人的标准已经变成房子和汽车,完全不追求精神空间的富足。孔子所赞赏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被今天人们的价值观所摒弃。如今,现代知识分子已经到了公开被嘲弄的地位,堪称‘国耻’。人们都在讥笑,如今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的诗人已经斯文扫地,但是大家又是如何对待诗人的呢?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地位最低,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怪现象。诗人应作独立之人,应不依附于国家和社会。但是当代诗人遭到社会和大众的群起而攻之,匪夷所思。”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还是在于诗歌

  白话诗百年来先锋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是任何其他文学类别不可比拟的

  张柠承认,诗人呼风唤雨的年代的确已经过去了,不仅是诗歌,整个文学界都如此。“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诗歌,是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对于诗歌的审美标准仍停留在千年的传统诗歌所讲求的押韵、平仄上。与现代诗相生相伴的、要冲破格律诗对自由人的限制、节律和美感内化等白话诗的探索,一直没有能够深入人心,传统诗歌形式上的影响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朦胧诗虽是一种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截然不同的探索方式,但是其背后掺杂着政治情结和浪漫主义情绪,整整影响了80年代的人。然而进入21世纪,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已经由阅读的兴趣点转向电视等大众媒体,诗歌越来越退居到小圈子里。

  不过于坚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在诗歌,在于先锋派的探索精神。“拿发展了1000年的中国传统诗歌与发展了100年的白话诗对比,显然有失公平。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在自己时代里所彰显出来的精神、价值。它与大众的通俗趣味有别,并与主流文化保持相对距离。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不被物质麻木、不被世俗标准所左右,坚持追问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这种先锋的态度,形式上的坚持探索,是任何其他文学类别不可比拟的。所以,诗歌既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大众发泄的工具。

  诗歌与大众没什么关系?

  “梨花体”不是普及诗歌的过程,恰恰相反,它让诗歌的普及更为困难——虽然大家都来谈论诗歌,但前提是对诗歌的误解更深

  正因为现代诗歌和大众隔膜已久,而“梨花体”又把诗人、诗歌和大众重新联系起来,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诗歌走向大众的一个大好时机。赵丽华就曾说过,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她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反对者则认为,她的诗歌不是或者不能代表诗歌。于坚表示:“赵丽华的那几首诗,无非是分行的排列,按照我的标准,与诗歌没有关系。一个人提出的东西完全不能代表整个诗人群体,更不能牵强附会,联系到整个中国当代诗歌。至于契机的说法,我觉得是一个笑谈,中国诗歌不需要帮助,我觉得最有力量的诗人一定是可以跨越小圈子的。”文化评论家王晓渔也认为,这个过程不是普及诗歌的过程,恰恰相反,它让诗歌的普及更为困难,拉大了诗人与大众的距离。“虽然大家都来谈论诗歌,但前提是大家对诗歌误解了,局限在赵丽华的那几首旧诗上。”

  此外,对于诗人和诗歌的评判标准的莫衷一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与大众的距离。张柠分析,大众认为好的诗人比如汪国真、好的学者比如易中天,在学术界不一定有同样的认可度。但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专家和大众的标准都有地盘,谁也不服谁。

  “但是,真正对于诗歌史和学术史的推动,一定要靠严肃诗人的探索,这些人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知晓。因此,真正学术上的传承并不与大众直接发生联系,诗歌被大众接受与否不能成为评价诗歌的标准。”

  图:

  张柠:诗坛里“混”的人鱼龙混杂,致使网民把矛头指向整个诗歌界。

  尹丽川:诗人,就是全世界人民都有资格骂的那种人,没用的人……既然这样,我就做一个诗人吧!

  “梨花体”诗作者赵丽华成争论焦点

  韩寒: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坚:白话诗百年来先锋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是任何其他文学类别不可比拟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