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12:21 长沙晚报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实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后,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困难。图为凤凰县阿拉镇中寨村从阿拉镇水厂引水进户,当地大娘开心地用上了自来水。资料图片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图为溆浦县水东镇的农民在修水泥路。张勤繁 摄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维修改造1120平方米,总投资58万元的韶山市永义乡卫生院。资料图片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各项就业和再就业配套举措出台后,我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而家政服务也成为再就业的一种渠道。余志雄摄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实施社会救助,使受灾群众尽快得到安置。图为新邵太芝庙乡庙边村灾后统一规划后,为48户灾民建设的新居。张东吾摄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到2005年底,我省设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达19座,日处理能力达135.4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18座、增长867%;污水处理率达40.4%,其中集中处理率14.5%,分别比2000年增长13.1和10个百分点。与全国比较,我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排名由2000年的25位提高到2004年的19位,上升了6位。图为我省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图。

  宋韧/制图

  【核心提示】事事关民意,处处见民心。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近几年,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这种变化实在太多太多,许多梦想中的事情都一天天变成了现实。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3281元和921元。“十五”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十五”期间5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2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十五”期间5年累计投入救灾资金13.5亿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52亿元,55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合作医疗解民忧

  【百姓所盼】长沙市望城县茶亭镇大兴村村民郭长林:我们农民生病只能是忍着,不敢去医院,农忙时耽误工还不说,上趟医院,医药费少则几百甚至上千,一年下来地里收入就不多,孩子要上学,一家老小要吃饭,哪舍得花呢,只能是小病小扛,大病死扛。

  “看病难”,主要是到大医院就诊难,那里经常是人满为患,病人像是天天在医院赶“集市”;农民看病难,基层尤其是乡村,像样的医院不多。“看病贵”,贵就贵在城市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这是老百姓多年的盼望和愿望。

  【政府所为】我省从2003年7月起,在长沙、华容、花垣、桂阳、涟源等5个县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年增加了醴陵、澧县、芷江、隆回、新田、耒阳、桑植、桃江、湘潭等9个试点县市,扩大到14个。今年已有43个县市开展试点,由于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加大补偿比例,对特殊病种、慢性病门诊和平产住院分娩纳入合作医疗补助范围,简化参合农民就诊、转诊、报销程序和手续等措施的施行,农民参合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外,我省全面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并多次对部分药品价格下调,其中包括今年6月,物价局对阿霉素、白消安等在内的62种抗肿瘤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下调。

  【实事所办】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52个(不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拥有床位总数14.9万张。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筹资4亿元,新、改、扩建900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完成500所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装备任务。今年1月至5月,全省参合农民住院病人人均补助651.78元,人均补偿率27.89%,县级定点医院住院人均费用比去年下降16.72%,人均净降408.77元;乡镇卫生院下降4.81%,人均净降50.83元。到今年7月,我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1857.2万人。

  小儿郎不再烈日当头照

  【百姓所盼】“抬头看星星,隔墙望人影。逢雨陷水潭,烈日照头顶。”这则顺口溜是对我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校舍的形象写照。危房,作为历史留下的陈迹,是教育的心头之痛。如何让学生不再在危房中上学,这是许多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育界工作者所盼望解决的问题。

  【政府所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危房不除,政府不安。我省一直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作为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为八件实事之一。

  【实事所办】2005年,全年共投入资金11亿多元,全省先后改造危房268.1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改造面积140万平方米,C级危房改造面积41.6万平方米,B级危房改造面积11万平方米。昔日旧校舍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孩子们不再在风雨中求学读书了。

  5年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

  【百姓所盼】衡阳人陈友生,与其妻同属某公司职工,企业改制后,夫妻双双下岗,两个小孩均在校读书,家中没有生活来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夫妇俩最盼望的事情。像陈友生夫妇一样,我省许多零就业家庭都盼望开辟一条就业之路。

  【政府所为】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我省建立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政统一部署、领导亲自负责、部门积极配合、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002年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以后,根据中央制定的再就业政策,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办法,并在一些方面作了扩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湖南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框架。

  【实事所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配套举措出台后,我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801.8万人,同比增加54.7万人,增长1.5%。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89.88万人,基本稳定在上年的水平;城镇从业人员1011.92万人,增长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22万人,其中,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4050”人员)再就业8.39万人。“十五”期间湖南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

  136.4万城镇居民获低保

  【百姓所盼】长沙市天心区西牌楼社区72岁的吕云湘,自从老伴多年前过世后,生活变得没有规律,按时吃饭成了难事。“靠低保维持生活,请不起保姆,也烧不起液化气,加上是个‘大男人’不大会做饭菜。在来社区食堂吃饭之前,一天一般只吃一顿或是两顿,有时干脆下碗面解决饥饱”。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扶助和救助体系,这也是摆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普通老百姓面前的问题。

  【政府所为】目前,我省为解决城乡特困群众生活和其他困难需求已建立了20余项社会救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其中,我省为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生活问题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扶贫开发、司法援助、再就业援助、科技援助以及水、电、燃气、收视、就医、教育等优惠政策。此外,今年初,长沙市民政局提出了建立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机制,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西牌楼社区则是长沙市第一家开始“居家养老”试点的社区。

  【实事所办】目前,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群体得到政府和社会关爱。2005年全省共有136.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2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已全面建立起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4-2005年累计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3亿元,直接救助17.4万人,资助15.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困难群众150万人。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全省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49个,收养4363人。

  本版撰文记者 王洁

  碧水甘泉到身边

  248万农民喝上幸福水

  “通水啦”今年10月10日清晨6时,随着衡阳祁东县太和堂水厂龙头大开,洁净泉水顺着水管进村入户,当地2600多农民就此告别了饮用泥巴水。太和堂水厂是今年我省完成的第172处人饮安全工程。记者近日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我省自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以来,截止目前,我省已有近248万人先后告别了饮水难,结束了祖祖辈辈盼水、找水和远距离背水、拉水、运水的历史,真正喝上了洁净的“幸福水”。

  让山区不再饮水难

  湖南是一个以山丘为主的省份,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降雨时空分布不匀、农村人口增加等诸多原因,加之不少地区属老少边穷,经济基础薄弱,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长期以来,一些高山村地处僻壤,农民取水,往返一次要半天;在一些干旱地带,农民“一水三用”成习惯,先洗菜、后洗脸,再用于煮猪食,真可谓“水贵如油”。自2000年开始,我省实施国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004年到2006年,“饮水难”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八件实事”内容。据初步统计,至10月中旬,今年全省14个市州共投入756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763万元,共完成供水工程172处,21万农民告别“苦水、泥巴水”,饮用甜水、洁净水。

  泉水叮咚到身边

  3年前在澧县的如东乡谈起喝水,人们无不摇头,“滴水贵如油,年年为水愁”,每逢干旱,男女老少组成的挑水“扁担军”构成了这片干渴土地上沉重而无奈的场景。因为缺水,长期以来,群众只能与贫困相依。3年后的今天,在澧县的如东乡,一条条新开的引水渠流水潺潺,一根根新铺的管道交错纵横……

  曾经,澧县洞市乡昌家村的丁墩云等人为了取水,翻山越岭动用拖拉机、摩托车等一起可利用的交通工具驮水喝,洞市乡昌家村的戴成舫曾就有过三担水吃43天的历史,洞市乡昌家村的李绍兴,每次得到三公里外的甘溪滩镇芦茅冲以每吨2元的价格买水回……如今当“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唱着歌儿来到我身边”不是梦想的时候,李绍兴一脸的感谢与感动。

  刻碑铭记饮水工程

  听说供水站8时准时供水,去年7月25日,安乡县安昌乡黄市咀村的陶业春老人特意起了个早床,守候在水龙头旁。8时整,一股清纯的自来水从水龙头中冲出,老人家捧起水饮了一口:“真甜呀!这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老百姓送来的幸福水!”这是我省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的一幕。

  邵东县泉井村《泉铭》所记:人饮工程,干群一心;集资备料,苦干拼搏;冒盛夏酷暑,斗风雨朝夕,导清泉进农家。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过去,我省部分边远山区的农民饮用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生活极不方便。图为保靖县列夕乡村民常年从100多米深的岩洞中背水。如今这种日子一去不返。资料图片

  

老百姓盼啥就办啥

  随着我省“户户通电”工程的快速推进,许多无电户从此告别无电的历史。图为娄底市娄星区茶园乡鱼岭村岩家组村民刘月红家中通电后,刘月红取下煤油灯,通电后煤油灯将成为当地历史。郭国权摄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