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食30日:玩艺术还是搞测试?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2:09 信息时报 |
基本上,我对所有玩当代艺术的家伙都敬若神明,同时,因为在各种“脑筋急转弯”的测试中,我永远都成绩不佳,因此对于乐此不疲敢于玩测试的狐朋狗友,我也是相当钦佩。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所以碰到“留学德国网名为‘非难’的女孩发帖称欲断食30日,有饿死心理准备”(《新闻晨报》11月6日)这样的新闻,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非难”是在玩一种我们这种俗人看不懂的艺术。看看,她的说法是多么矫情多么饶舌,比如“在 这犹豫中,我原地踏步着,将岁月蹉跎着”,又或者“我将重塑我的人生,我将不再懦弱”,整个一艺术青年的腔调,令人忍俊不禁。另外,她对网民的批评也基本能够冷静应对,几乎做到了“骂不还口”,大有科学工作者的风范。于是,我不得不怀疑这一出闹剧又是一个所谓的测试。今年8月,“追逐流氓外教”的活动和参与者张结海博士的相关言行至今尚历历在目,呜呼,当时无数点击鼠标的人成了大白鼠,而且是免费愤怒免费分泌肾上腺素的大白鼠,真是冤枉。这一次,面对留学女孩的断食举动,众多网民可能又要免费操心乃至免费劝慰了,我看大家还是省省吧。要知道,虽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有不少人知道你是一只大白鼠,如果你不是,呵呵,“聪明人”会制造各种看点把你训练成大白鼠——这种资源使用起来既廉价又方便,而且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可以持续不断地制造轰动效应。 我们不得不承认,“断食30日”的行为具备眼球效应,它和“雅阁女”胡言乱语、“小龙少爷”烧钱点烟一样有着超高的关注度,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假设这是一件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那么它所引发的关注以及事件主角本身的言行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我想,无非是带来以下一些思考:其一,网络确实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秀场,部分网民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成为秀场主角的愿望,他们的行为正在偏离主流人群的生活价值观,而对于这种潮流,我们一时很难判断对错。其二,“断食30日”等惊世骇俗行为的出现,足以说明年轻一代对于生命的困惑已经大大超出了公众的预料,他们经常迫切地追问关于生命的答案,却被无情忽略,乃至于他们不得不以极端方式探寻生命的极限和意义。前者更多事关个体,后者则与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说,即便这是一出闹剧,对于每日挣扎于名利场中的诸公却也不乏醍醐灌顶的作用,至少可以让他们想一想:假如生命如一缕青烟,这臭皮囊中盛得下多少鲍鱼海鲜?这别墅中放得下多少英镑美元? 开放的教育前途无量 “高学历家长频繁插手教学工作遭老师质疑” (《新闻晚报》11月6日)的新闻实际上提出了如下问题:家长是否有权参与学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国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了家长的意见?仔细揣摩新闻,我对老师们表示百分之一百的同情,同时,我又对家长们表示十二万分的理解。我对老师们给予同情,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的确很辛苦,所以他们要求自己的学生听话一些,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看起来也并无不妥。因为几十年来,老师都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啊。不过时移境迁,老师们必须看到,国内外的教育环境以及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国的教育思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僵化和单一的,比如上海“孟母堂”被迫关闭就是实例。其实,僵化的教育思路不但不允许“孟母堂”存在,也没有给家长们什么参与和发言的机会,而这必然导致家长们的着急上火。 面对“教育产业化”的狂飙突进,付出越来越多白花花银子的家长们在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我们不是廉价教育的受益者,我们是高价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我们有权对教学提出意见甚至直接插手。加之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凸显,这更加强了家长们干预教学的冲动。何况事实证明,僵化的教育思路确实对现有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此,老师和家长的互相指责、质疑,主要是因为僵化的教育之墙隔离了两者的交流和沟通。唯有开放的教育才能前途无量,中国的教育有必要开放一些再开放一些:比如,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与家长、学生、社会对话的高效管道,合理采纳各方的优秀建议,尽快改进现有教学方法,以减少各方的摩擦和猜疑。类似工作一定要尽快做起来,教育部门坚持任何过往的固执、自傲和自以为是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加剧各方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