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翠亨研讨孙中山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4:14 南方新闻网 |
海内外学者翠亨研讨孙中山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及百余学者与会 重点 本报讯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昨日在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会议主题为“孙中山与振兴中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了开幕式并与100多名海内外学者一起向孙中山先生塑像敬献花篮。组委会介绍,纪念孙中山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直接在孙中山故居召开,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等4家单位联合主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昨日乘专车来到位于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他的发展理念今天仍可借鉴” 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冷溶致辞。他指出,孙中山先生一生投身革命事业,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变,这一功绩是现代中国人永远值得缅怀的。中山市领导郑金钻、李启红、李树之先后致辞。 随后,组委会播放了95岁高龄的陈锡祺教授的讲话录像。陈锡祺教授是公认的对孙中山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他最早建立了专门研究孙中山先生思想的研究社。陈教授指出,孙中山不仅通过革命为中国立下了大功绩,他的个人品德也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的胸襟是四万万人民,他和平奋斗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理念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6位外国专家与会 开幕式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与100多名海内外学者一起向孙中山先生塑像敬献花篮。随后,学者们参观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下午,研讨会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记者注意到,本次研讨会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从出席的专家构成上,澳、法、日、韩、美、俄等国专家有16位,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有8位;从大会报告的课题上,日本、美国、欧洲和台湾等地的孙中山研究状况成为重点课题。前来与会的外国专家学者饶有兴趣地谈了孙中山在各国和各位学者心中不同的地位和形象。 ■访谈 “孙中山的研究萎缩了” 专家认为孙中山研究在当前仍有启发意义,期待有更多成果出现 孙中山的很多具体建议和设想,比如三峡水电站,海南建省,发展交通、能源,经济多元化和区域经济设想都很有意义,我们今天都在逐步实现孙中山先生当日的设想。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 本报讯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孙中山先生是世纪伟人,他的很多思想对当代中国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研究意义非常深远,但从本届研讨会的情况看,“孙中山研究萎缩了”。张磊分析了有关原因后,对新一代学人关于孙中山研究寄予厚望,期待孙中山研究能重现辉煌。 “孙中山没有过时” 张磊说,孙中山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孙中山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他仍然活在我们的现实之中。”“比如孙中山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论述,他促进农业发展的架构,是非常有价值的看法,现在几乎没有挖掘。”“孙中山的很多具体建议和设想,比如三峡水电站,海南建省,发展交通、能源,经济多元化和区域经济设想都很有意义,我们今天都在逐步实现孙中山先生当日的设想。”张磊说,孙中山先生能以卓越和朝前的眼光提出这些设想,证明孙中山是一个世纪伟人,我们今天应该继续从他的思想中吸取有价值的因素,同时总结他的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会有很好的启示。 张磊强调,孙中山提出的很多基本理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过时,比如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提出的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仍是中国以及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进步发达的必由之路。他提出的“用西方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思路,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重视解决贫富悬殊,主张均富和社会和谐,现在党中央也很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张磊认为,孙中山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权、民享,如何挖掘这一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仍然是我们今天要做的重要课题。 研究萎缩有三个原因 张磊告诉记者,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研讨会,他是主要操办人,比较了解情况。他说,本次研讨会的规模比上一届明显缩小,上次有400多人与会,研讨会开了一个星期,本届只有100多名学者与会,开会只开3天;上届收到的论文有400余篇,选出了200篇,这次截稿时间一再推迟,也只收到100余篇论文,而挑选出来论文质量也并非全部过关,让他感到很痛心。 对于孙中山研究萎缩的原因,张磊分析说,一是因为研究的成果已经比较丰富,起点很高,难出成果;二是新史料的发现和搜集比较困难,因为孙中山的社会交往非常广,很多有价值的史料散落在国外,特别是国外的私人手中,不好搜集;三是当前学术气氛有一点浮躁,很多年轻学者认为孙中山研究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题目,更倾向于选择比较容易做的课题。 张磊最后说,“其实孙中山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比如孙中山到底是不是主观社会主义,我认为他有主观的一面,但重视发展实业,跟民粹派和主观社会主义很不相同,还有很多其他具体思想和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并且这种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启发意义,我希望看到孙中山研究能重现辉煌。” ■研讨会焦点 争论1苏俄为什么支持孙中山?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卡尔图诺娃认为苏俄方“忘我工作”把军事援助国民党“,当成是自己的国际义务,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了军阀陈炯民,以统一全中国为目标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前两个阶段的按照加伦将军的计划顺利进行。” 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玉贞指出,苏俄方并不“忘我”。李玉贞表示,“不存在什么国际义务,都是民族利益使然。”共产国际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关注孙中山的。据他考证,许多莫斯科使者向共产国际表示:“利用广州政府作为在东方推进国民革命的工具”,“从广州和广州政府中寻求一些有能力在中国制造全民族起义,以反对日本、美国资本主义对整个远东的统治力量。” 争论2责任内阁制是否可行? 美国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普莱斯表示,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未实现孙中山宋教仁等主张的总统制,而是马君武主张的法国式责任内阁制。他猜测这很可能是国民党内部预见到总统职位将为袁世凯夺取,而预期采取的权力制衡。历史证明袁世凯确实遭到了责任内阁制的约束,并进而导致该制度的破产。 但普莱斯仍然认为,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可以实行的”。他不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能够阻碍其发展。中国的特殊国情恰好提供了这一契机:辛亥革命后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依靠外债建立政权,而不依赖国内赋税,因此可以摆脱利益集团的过分干涉,中国的上层阶级没有英国那么强大。 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宗震则持相反观点,他表示,这不是一个财政问题而是一个军事问题。因为中国传统存在私兵制度,“谁招募谁指挥”。他以军阀为例说明,地方拥兵自重而中央难以调度。中央政权很容易被推翻。此外,中国的家庭制度、集权传统、思维方式、社会习惯都没有责任内阁的土壤。 ■他们眼中的孙中山 尚明轩(中国大陆):“孙中山不仅是中国的世纪伟人,更是一个世界伟人。”尚明轩认为,孙中山具有世界眼光,向往天下大同,他的很多理念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很有借鉴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敬爱他”。 普莱斯(美国):“Heisagoodman,butnotalwaysright.”普莱斯认为孙中山非常勇敢、不断进取,胸怀天下,但是也会做出不恰当的事情:“作为总统,孙中山比袁世凯好,但他让位于后者。”普莱斯个人研究辛亥革命已经40年了,却不认为孙中山已经研究透了。 巴斯蒂(英国):“孙中山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欧洲人不认为他是伟人。”巴斯蒂认为孙中山在中国革命中做了了不起的事,但是欧洲人认为他“并未参加大的战争,有效建立制度”。巴斯蒂认为,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波,但思想和行动有时很矛盾,弄得研究者有时都苦于看不清。 统筹:本报记者张凝 采写:本报记者张凝见习记者江勋摄影:本报记者明剑 图: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昨日在翠亨开幕。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