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投身环卫不言悔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0:00 人民网-华南新闻 |
当记者从市中心经过半小时车程,来到位于广州市芳村区的市卫生处理厂时,小左和小彭刚刚完成一次作业。他们快速地冲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蓝色工作服坐到了记者面前,头发上还挂着未擦去的水珠。身为大学生的他们,进入这家专门负责死禽畜处理的事业单位工作,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但他们一再澄清,并非如社会上炒作的那样是当“环卫工”,“环卫事业在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也需要大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大有用武之地。” 年轻人不吃点苦怎么行 今年是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年,13个职位引来了280多个本科生、研究生竞争。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左向宇和广东工业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本科生彭裕万从中脱颖而出,进入卫生处理厂化制车间工作。 广州市卫生处理厂主要负责广州地区各大屠宰场、禽畜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市防疫、工商、林业、海关等部门查获的带菌变质肉类、水产、野生动物的收集、处理工作。一进入厂门,写在办公楼墙壁上的10个大字“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康”就映入记者眼帘。小左和小彭说,每天进厂上班,看到这样的口号,一下子就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一天的工作也浑身是劲。 推开化制车间的门,一阵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记者定定神,仔细环顾起两人平时工作的地方。不大的空间里,放了3台不锈钢大锅炉,锅身上装着一个个阀门和仪表;锅底的漏斗开口,直对着在水泥地上挖出的一条条排污沟。由于窗门紧闭,里面异常闷热,刚站了10分钟,就让人浑身冒汗。“现在停机还好啦,作业的时候,里面热得跟桑拿房一样,臭味比现在还浓10倍。”车间主任蔡金亮的话让记者吃了一惊。 原来,作为卫生处理厂的核心部门,化制车间的日常工作就是用蒸汽,将收运回来的病死禽畜尸体进行高温高压蒸煮,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蒸煮完后的“糨糊”排放到蓄污池,再由密封车运送到环卫局的另一家事业单位无害化处理厂集中处理,平均月处理量达到24吨,有时候两人甚至连续作业8小时。 这样的工作环境,无疑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虽然应聘之前,两位年轻人已经对工作有所了解,并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得到了父母和周围朋友的肯定,但刚来时,也是天天吃不下饭。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毕业前,我们手头有不少看起来更‘体面’的工作机会,像公司白领什么的。但我们觉得,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就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对个人的长远发展反而不利;这里虽然有些脏、乱、臭,但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吃点苦怎么行?” 投身环卫事业大有可为 如今,已经在化制车间工作数月的小左和小彭,不但适应了环境,而且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现在他们每天照常吃饭睡觉,还逐渐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小左举例说,在高温蒸煮过程中产生的刺鼻臭味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病死禽畜尸体腐烂产生的气味,成分异常复杂,要去除非常难。而且浓度变化大,受温度的影响明显,有的是高温时气味最浓,有的又是低温时浓,煮透又反而没有了。气味难处理,工作人员戴个口罩,忍一忍,习惯一段时间也就好了,关键是排放出去会污染环境,影响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 还有,如何使产生的污水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变废为宝,成为制造能源和有机肥料的好材料;还有,机器操作规程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良以提高效率等等。“我们一直在寻求和一些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我是学环境的,小彭是学给排水的,专业知识在这就有用了。”小左理一下头发,显得很有信心。 据广州市环卫局政治处处长徐建韵介绍,这次招聘的13个人全部是学工科的,除了6名本科生、6名硕士生外,还有1名博士,分别在卫生处理厂、无害化处理厂和环卫科研所等5个单位工作。目的很明确,就是依靠人才和现代科学知识,提升环卫事业的整体层次,更好地服务市民。 “环卫行业也需要人才,再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了。”卫生处理厂副厂长李清说得很干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民要求的提高,环卫行业需要规范化、现代化,不断融入现代科技成果,对高、专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跟群众利益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行业,对科技含量的要求可能还更高。” 为此,厂领导给了两位新来的“高材生”稳定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并且要求他们带着思考干活,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利用自己所学,造福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 暨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晓明认为,大学毕业生踊跃投身艰苦但却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行业,对毕业生有好处,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他进一步分析,现在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能力差,缺乏工作经验,甚至意志力薄弱,吃不了苦,一直在优厚的工作条件下,对个人长远发展不利。反之,到基层、到社区、到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有利于锻炼自己,提高实际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像环卫、社工、农村教师等这些艰苦但又跟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得到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也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大学生投身环卫事业,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逐渐不苛求工作条件和待遇,而更看重对自身意志的磨练和能力的提高,更计较能否发挥专业所长;希望在真正有用武之地的岗位上,用自己所学造福社会和群众的好倾向。将来,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就业倾向也会越来越明显。 本报记者 贺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