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环保组织调查淮河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1:0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安徽著名环保组织“绿满江淮”派出6位环保工作者历时14天,从河南周口市沿淮而下,横穿我省直达江苏盱眙县,行程600公里,考察淮河中上游水污染现状。昨天,这一组织公布了10月中下旬进行的淮河中上游水污染调查成果。据悉,年底前,他们还将进行约3次这样的大型调查,努力摸清淮河中上游水质污染真相并编写《调查报告书》呈给政府,并计划明年初举行首次“淮河保护民间论坛”。

  淮河水质总体好转

  淮河水污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2004年夏天淮河干流发生特大污染团事件后,很多人希望了解淮河水现在治理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省环保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民间环保组织也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10月13日,“绿满江淮”6位组员从河南省周口市出发,沿淮河支流沙颍河顺流直下,经我省界首、太和、颍上、凤台至淮河干流,然后经淮南、蚌埠抵达江苏省盱眙县。6人历时14天,行程600公里,跨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经过11个县市,考察数百个排污口,暗访23家污染企业,并访问了数百名沿岸居民。与一些宣传为主的志愿者活动相比,6位组员或有多年环保经历,或有环境科学专业背景,考察相当科学、深入。

  “绿满江淮”淮河保护交流项目负责人龙海铮用4句话来总结此次考察的结果,“淮河流域水质总体好转,局部污染十分严重,干流水质总体优于支流水质,工业污染仍然突出。”

  闸坝把河流断成污水池

  尽管水质有所好转,但600公里沿淮之旅还是让6位组员看到和了解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污染事实。首先是水闸阻拦流水,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组员们在周口市沙颍河闸看到,闸坝的阻挡让上游水无法流入下游河段,导致上下游之间的水都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大大降低河流的自净能力。此时,河流几乎被两端的闸坝断成了一个“污水池”,污染物积蓄在河流里无法净化,到了丰水期,闸坝打开,大量污水团集中下泄,给下游带来突然的大面积污染。据了解,我省界首一带经常因此而受河南污水“袭击”。

  村民喝硬水患“结石”

  淮南市林王村距淮河干流约100米,村民10多年前还主要以村中10米深的大井为饮用水源,但近年来随着淮河及村庄水域污染的影响,井水水质逐渐变坏,目前已经不能饮用。村民于是自己凿井获取饮用水,井深一般在15到35米,井水虽然清澈透明,但钙、镁离子含量很高,硬度很大。组员在村民家亲眼看到,村民将这些硬水煮沸食用,煮水的水壶和储水的热水瓶都结满了水垢。村民长期饮用这样的硬水苦不堪言,有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结石病。

  这样的景象并不是特例。近二十年来,随着污染加剧,淮河水体及沿岸土壤逐渐被污染,污染物质进入居民饮用水源。居民于是将井凿深,但北方土地普遍盐碱化严重,20到35米处的地下水钙、镁离子含量很高,水硬度过大,饮用后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生活垃圾污染水源

  在考察过程中,6位组员的一些观念也随着亲眼所见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对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看法。龙海铮说,很多人关注淮河问题时都提到工业污染的危害,但淮河流域的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同样不容小视。组员们从周口至盱眙一路走来,发现很多城市人口密集的河边,都是生活垃圾成堆,排泄物遍地,当夏季洪水来临时生活垃圾也会被冲入河中阻塞河道,污染下游水源。

  此外,据组员们观察,淮河流域农业中氮肥的使用量大、利用率却很低,这些农药、化肥通过雨水、地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进入淮河流域水体,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等危害。而在组员们考察过的城镇中,多数还没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也都直排淮河。

  警惕外来物种威胁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天灾人祸,使得淮河生态系统结构在不断破坏,生态功能退化,但是组员们还是在考察中发现不少人为破坏淮河生态系统的行为。在沙颍河上游和洪泽湖区,不少渔民还在用“迷魂阵”捕鱼,而这种原本被禁止使用的“迷魂阵”对水中鱼类“一网打尽”,极大地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这无疑给淮河水生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在江苏省盱眙县,组员们看到当地盛产小龙虾,这不禁让龙海铮等人警惕起来。“它们会在水稻田堤坝上挖洞筑穴,威胁堤坝设施。我们这次在安徽境内淮河流域还没有发现小龙虾,但是有关部门应当警惕它们向上游扩张。”

  本报记者 项磊 章玉政/文

  图片由“绿满江淮”提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