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劝96人捐出眼角膜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1:56 大众网-齐鲁晚报 |
■陈淑莹(左)最难面对的就是家属的眼泪。 陈淑莹走着一条异常艰难的路:听别人痛哭,看别人流泪,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甚至还帮家属抬尸体;她常常盯着报纸上的车祸报道,只要哪里一发生车祸,就跑过去;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公公婆婆至今都不知道她的具体工作。 今年28岁的陈淑莹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劝人死后捐献眼角膜。她要听着别人痛哭,看着别人流泪,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从2003年至今,她成功劝捐96例,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 婆婆不知道 她的具体工作 在三年前,当陈淑莹决定踏上劝捐岗位的时候,她没有考虑到这份工作居然要承受这么多。 陈淑莹是广东梅州人,1996年,从广州护校毕业后,成为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护士。2003年5月,陈淑莹得知深圳眼库要招一名专职的劝捐员,就报了名。 一个没结婚的女孩子想当专职劝捐员,陈淑莹的这个决定让许多人都惊讶不已。 男友反对她,父母也不同意,“妈妈说我一个女孩子还没结婚去干这个,就算男友不嫌弃,以后公公婆婆也会嫌弃。”一位同事也特意提醒她,“不要以为这份工作很好做。” 陈淑莹并不在乎这些,“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大家认为难做的,我偏要去试一下。” 除了男友外,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她的公公婆婆至今都不知道陈淑莹的具体工作。 从业前半年 每天都要哭 前半年是最困难的阶段。她没有经验,也没人告诉她该怎么干。陈淑莹说:“我几乎每天都要哭,心理压力特别大。”第一次劝捐的经历陈淑莹至今还记得,当时她不仅挨了骂,还差点被人打。 2003年7月,陈淑莹听说发生了一起车祸后就赶到了医院。遭遇不幸的是一位20岁的男孩,已经诊断为脑死亡。陈淑莹小心翼翼地向男孩的母亲出示证件,说出了劝捐的想法。悲痛中的母亲一下子扑向陈淑莹,撕扯着她的衣服吼着:“你是什么人?你为什么要咒我儿子死?”男孩的其他亲属也冲着她大骂。 “我当时感觉挺委屈的,凭什么受这种气呀?”陈淑莹说。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又回到了病房,一连几天做家属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男孩的家人后来居然同意了。 “后来想想,我当时的做法确实有问题。直接跑到病房里跟别人说,反正他要死了,能不能把眼角膜捐献出来,这肯定让病人家属接受不了。”陈淑莹说。 为劝捐成功 曾帮人抬尸体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历,陈淑莹更加努力了,每天都不停地寻找哪里有死人的消息。“我常常盯着报纸上的车祸报道,只要哪里一发生车祸,我就跑过去。有时我们到了医院,家属都没来。眼角膜必须要死亡6小时以内捐献才行,等家属找到了,往往过了时间。当时做得特别累,而且也没有什么效果。” 令陈淑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份劝捐工作居然还包括了帮尸体穿衣服、抬尸体去殡仪馆。“当时几层高的楼上,都是我们把尸体抬下来,家属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服务。”直到2004年下半年,殡仪馆有了新规定,陈淑莹的工作中才少了抬尸这一项。 有一段时间,陈淑莹感觉做不下去了,“每天我看到的都是人生最灰暗的一面。我当时都快疯了。”这时陈淑莹想到了一个调节心理的方法,找卖保险的人聊天。“卖保险的和我们都是要做人的工作,后来我想通了,做这一行要把挨骂当作一种享受,这样慢慢走出来了。” 为了一个角膜 往往要劝10次 三年来,陈淑莹一共成功劝捐了96例,让212人获得了光明。陈淑莹说,“原则上一只眼角膜救一只眼睛,但眼角膜太缺了,双目失明的人只能先做一只眼的移植,以帮助更多人。还有一些眼角膜的边缘部分也可以医好一些人。” 为了这212人的光明,陈淑莹不知劝捐了多少次,一般劝说10次,也有一两次成功的。 作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最前沿的一名工作者,陈淑莹走着一条异常艰难的路,令她最感困惑的是有效劝捐的线索非常难找。 近日,深圳成立了首支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陈淑莹当了这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这让她充满了希望。 据《北京青年报》 ■资料链接 我国有200万人等待角膜移植 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城市设立了眼库,并且有能力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一个普遍性难题是可供移植的眼角膜严重短缺。 据统计,目前我国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有200万,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和儿童。目前,全国各大医院每年总共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500例左右,大多数的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着。按照法律规定,眼角膜捐献完全是自愿无偿的行为。 眼角膜移植手术医院往往要贴钱 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姚晓明博士说,“尽管劝捐员的岗位设在医院内,但陈淑莹其实是在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工作,劝捐来的眼角膜也不是全部由深圳眼科医院来做手术,还有一些是捐给外地急需的病人。医院只收取眼角膜的保存费用和手术费用,眼角膜本身并不收取任何费用。医院做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的费用约6000元,相当于其他地方的一半左右。加上医院的一些费用支出,往往做一例手术还是亏的。” 据《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