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专给同学治“心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3:30 每日新报 | ||
李幸呈的电话簿里,储存着许多“陌生人”的电话。因为这些“陌生人”中,有人虽然和他通过电话,可从来没有见过他;有人虽然与他见过面,但只是“萍水相逢”,既不是他的同学,又不是他直接认识的朋友。李幸呈说,这些“陌生人”,都是经朋友或同学介绍找到他的,大家想在他的帮助下,解决当前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都成了好朋友。” 不久前,李幸呈接到一名学弟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大四的学生,随着毕业期日益临近,他面临一个“交叉口”,无法下决心选择自己的前途。一条“路”是先读研究生再出国深造,另一条“路”是直接出国,两条“路”都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犹豫不决,他几乎“崩溃”了。经过接触,李幸呈发现,这名学弟的整体学习成绩很好,但英语能力相对较弱,这对出国深造是一个不利因素。 面对学弟的困惑,李幸呈并没有直接帮他出主意,而是利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缓解压力,并抓住这一问题,热心地帮助他找出了当前英语成绩不好的原因,鼓励这名学弟掌握语法、牢记单词、强化口语,提高英语整体成绩。随后,李幸呈又将自己以前同学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介绍给他,帮助他分析出当前自身的优劣势。在学哥的帮助下,这名同学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自信心,还下定决心选择了未来的道路。 “今年9月份,得知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在全校招募心理咨询志愿者的消息,我立即报名参加了。经过筛选面试,我成了首批朋辈心理咨询志愿者。”李幸呈说,在此之前,他就对心理学非常着迷,不仅通过书本自学了一些知识,还利用业余时间从研究所老师那里学到不少知识。“因为我有一些在校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一些同学、朋友、学弟、学妹,以及他们的朋友、同学,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压力时,都愿意找我来沟通。其中,学习、就业、情感等三方面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据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詹启生博士介绍,调查发现,部分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或困惑,有些心理素质好的同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减缓压力,但部分同学却可能越陷越深,这些同学就需要被专业人员帮助、指导。然而,个别同学不愿与老师沟通,于是,学校就提出了将个别学生培养成“朋辈心理咨询员”的计划,帮助同学们做好心理工作。 詹启生所长说,按照初步计划,老师们已经从报名的100多名学生中,筛选出36名志愿者,并从本周开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经培训合格的同学预计本学期末就能正式上岗,帮助全校、全市乃至全国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惑。可能个别同学无法上岗,但相信这段时期的培训,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当然,未来心理咨询员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一旦遇到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同学,他们会立即上报研究所的专业老师。”詹启生所长表示,这种以朋辈心理咨询员辅助老师普及心理工作的模式,目前还在摸索之中,将来,该中心还将培养更多的咨询员。 詹启生(右)解答学生“心理咨询师”李幸呈的疑问。 新报记者 胡凌云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