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 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4:3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记者 陈伟 何海洋 11月1日,中共成都市十届六次全委会召开。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努力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会议审议通过的有关决议提出,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进入“十一五”发展新时期,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提法不同,其中的内涵是否相同?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在今后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关注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部分专家,为读者进行一一解答。 科学发展之路——思考 干部要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郑卫国(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成都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其实解决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促进力量,实现了政府有效主导,政府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真正使服务的主体深入到农民。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决了对谁负责的问题。干部选人用人的新机制,确保了干部把工作当事业来追求,真正对群众负责。从这点意义来讲,城乡一体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掌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干部首先要提高规划的能力,提高目标和战略决策的能力,高度重视规划,注重规划的有机衔接;其次要提高组织沟通的能力,让老百姓认同,必须转变工作作风,第三要提高执行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才能制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领导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成都还要这样走 刘从政(市政协常委、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今后五年,城乡一体化都将是成都科学发展的主线。在推进过程中,应该不断深化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理解,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邹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深化“三个集中”,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后的长效就业,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效机制,解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二三圈层要从实际出发,有条件推进,可以想象的是,这条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在西部大开发中会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康超光(市政协委员、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城乡一体化是成都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成都实际的路径,与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在推进过程中,只要坚持这个方向,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城乡统筹符合成都特点 邓玲(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导、教授):城乡一体化突出了以人为本,在发展途径上注重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其实,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提法不同,但其中的内涵是一致的,都体现了成都科学发展的轨迹。从3年以前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科学发展的道路,充分说明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是成功的,成都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大的空间统筹安排,消除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欧非”现象,在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统一公平地配置资源,带动了市场资源向农村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习成都,不能学具体的做法,而是要学成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的精神,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体现自身特色的道路。 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可以说,这几年成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径实际上蕴涵了“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是“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在成都的具体实践。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环境,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教育及卫生和文化事业建设,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实现了城乡共同繁荣。成都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正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在成都的具体实践。它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成都提供了政治保障。 科学发展之路——回顾 回顾几年的实践,目睹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城乡一体化作为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令我们对成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户籍改革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故事】 给每个人一个公平起点 11月12日,在成都某事业单位的小张,凭借与单位的劳动合同,来到青羊区办理成都户口。“在成都工作一年了,我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成都人。” 小张是成都郊县人,大学毕业时,定向分配回到成都,因为不是五城区户口,只能回到原籍。在老家工作了6年,小张一直向往着到成都工作,可一些用人单位条件很苛刻,只录用五城区户口的人员,小张觉得不公平。 去年,小张被一家不限制户口的单位录用了,档案拿过来了,组织关系也转过来了,可户口还留在当地。“现在好了,有了新政策,我就能把户口迁移过来。” 【背景】 10月20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试行)》,宣布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成都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在城市租房一年以上,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成都市外人员购买90平方米以上的二手房,或暂住满3年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可办理成都常住户口;大学生只要落实工作单位即可在成都市办理常住户口。 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给所有入城农民或者其他人员一个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让每一个人在同一制度平台上凭借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这是我市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 科学规划 城乡良性发展的引擎 【故事】 买颗纽扣也要纳入规划 “做中国女鞋之都崇州基地概念性规划之前,我每天都带着两三个工作人员到武侯的鞋厂,我和老板谈投资,其余的人到车间测算工人数量、车间面积。为了不让老板察觉,我们只能用眼睛看、用心记。有了一手材料,我们在规划中严格控制企业用地规模。”崇州市经济局局长黄来远提起崇州基地规划,话语多了起来。“以前,产业规划不科学,我们吃了很多亏。” 九辉服装城项目计划投资1.1个亿,规划用地110亩,是崇州2004年引进的大项目。崇州组织了几十个人到深圳去学习服装加工,前期还投入了2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排污管道建设。可开工不久,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项目就搁浅了。“现在,我们把收回的空厂房用来招商鞋类企业,可以安置4家企业,能容纳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黄来远告诉记者。 崇州市副市长戴季明提到规划,也深有感触:“过去,因为规划的产业不符合崇州实际,定位不科学,几年里工业集中发展区只投产了几家企业。想引进高科技企业吧,可落户企业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现在,我们制定了中国女鞋之都崇州基地概念性规划,产业定位明确了,效果大不一样,从今年9月以来,引进了90多家企业。” 今年,武侯与崇州签订了区域合作协议。根据成都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崇州市将在工业集中区建立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为了对接武侯的产业转移,崇州市早在今年6月便开始制定中国女鞋之都崇州女鞋基地概念性规划。 “过去,我们以地块来搞规划,现在根据招商对象的需求搞规划,企业划算,政府也减少了投入。我们要求企业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50万元,建筑密度不低于50%,容积率达到0.8,为了少占土地,我们鼓励企业修高层厂房。”戴季明透露。 “崇州根据产业实际发展制鞋等关联产业,这条路其实很宽。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既培育制鞋企业,又规划建设鞋材市场,让企业人员骑着自行车就能买到纽扣。”戴季明告诉记者。 【背景】 实施“三个集中”,规划是龙头。几年来,这个认识在不断被强化。11月1日、11月12日,在我市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届六次全委会和规划工作汇报会上,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的议题再次受到关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强调指出,规划的权威性来自规划的科学性,在规划编制中真正体现“三个集中”的原则,控制性详规等各项专题规划都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保证各项规划的高度一致。 政企牵手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故事】 招就业困难者企业有补贴 上周末,三星镇井石村农民郭应真从厂里下班后,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他打电话向三星镇劳动保障所所长郭秀华汇报:“家里正忙着修新房。” 郭应真今年32岁,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平时干点农活,也挣不了几个钱。 今年3月,郭秀华找到他家,劝说他去丘坝联动的对口镇西航港街道办一家粮油企业打工,郭应真开始还不愿意。“挣不了钱怎么办?” 一个月下来,郭应真告诉郭秀华:“每个月包吃包住,工资按月发,我满意。” 打工几个月,郭应真存了4000多元钱。“每个月有了1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政府给的土坯房改造补助,我才敢有实力修房子。” 【背景】 2005年,双流县开展了“五统筹五联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政府与社区、企业联手,招商引资与促进就业联动,丘区与坝区互动,充分就业工作思路不断拓宽。 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充分就业工作,日前,市劳动局正式下发《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管理实施细则》等9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细则,其中规定,招就业困难者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单位社区可获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按当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0%计算,期限不超过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