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牛市四成散户炒股亏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5:30 深圳商报

  机构投资者时代凸显个人投资者软肋

  牛市四成散户炒股亏本

  深圳商报记者李钦钟国斌

  【本报讯】据大部分券商统计,即使是在今年这样的牛市,也仅有大约不到30%的股民从股市中赚了钱。而在新浪网近期所做的万人问卷调查中,个人投资者盈亏比例约四六开。

  有30661人参加的新浪网上调查数据显示,亏损投资者比例为40.53%,其余59.07%的投资者盈利,其中盈利30%以下的占32.38%,盈利30%到60%占14.35%,盈利60%到100%占6.93%,盈利超过100%占5.82%。

  个人投资者的软肋

  在投资者操作策略选项中,57.48%投资者买入股票长期持有,21.83%投资者追涨杀跌、跟不上节奏,20.69%投资者频繁换股、紧随热点操作。

  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目前仓位普遍较高,满仓投资者占52.44%,超过50%仓位投资者占22.79%。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对未来行情比较乐观,58.37%投资者认为股市已经开始长期走牛,47.91%投资者预计明年行情最高可到2500点。并认为金融、地产板块未来最具上涨潜力,投资者占比分别达36.77%和15.58%。

  记者身边炒股的朋友大有人在,可许多人眼看大市牛蹄奋扬,自己却并未赚钱,甚至还有亏损。

  两年前,李先生买下3万元的股票型开放基金。牛市来临前市场萎靡,他所买的基金最高有近20%的亏损。牛市来临后,李先生在略有收益的情况下赎回了基金,改为自己买卖股票。到目前,李先生原来买的基金净值已涨到1.5元,即赚到50%,而李先生自己买股票却亏了钱。

  事实上,在这波牛市行情中,有着与类似李先生经历的股民还有很多,忙活大半年,不少买卖是有亏有赚,但仔细盘算成果却往往自愧。收益率比不上好的基金品种不说,就连大盘的平均涨幅都未达到。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在目前的行情下,股民们该如何出手?

  中、长线是“真金”

  在本轮牛市中,许多人快进快出做短线,有些人则买定一些白马即业绩好,行业前景明朗的蓝筹股握股不动,孰好孰差?就记者对身边的股民进行调查而言,做长线的比做短线收益高,“马拉松”战胜了“短平快”。

  “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大型优质蓝筹股回归国内股市等众多基本面的利好因素,发动了这波持续上涨行情。”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记者说,这与过去所谓井喷行情的起因完全不同,“中国股市正在进入蓝筹股投资时代,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应该有所转变,更多地根据市场规律来判断自己投资。”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左小蕾建议,如果不想承担太大的风险,就买优质蓝筹股,不必计较短期涨跌,等上二三年后再卖,肯定会有所收获。

  不过,一位私募基金的操盘手则认为,有些股民既不愿投资周期过长,也不愿承受博取短线的高风险、高收益,对他们而言,做波段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跟随大盘做段波容易把握些,可以避开股价的下跌段,从而规避市场上不可知的一些风险,同时能取得较稳定的收益。

  这位人士认为,波段操作不会频繁地换股做短线,不过分在意短期的波动趋势,只注重中期的趋势,所以,要学会看周K线、月K线图的走势。心态要稳,买进前的分析尽量仔细,别盲目进场,耐心等待较好的买点出现;进场时逐步买进,若判断买点有误也有补救的资金或被迫出局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持股时要有耐心跟随上涨趋势,没有明确的进出信号别乱动仓位。根据大盘、热点变化及个股上涨趋势、技术状态决定出局的点位,抛出以后,当下一个明确的买入信号出现之前,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是关键,空仓和持股都需要耐心等待,才会有所收获。”这位操盘手说。

  试水新品种需谨慎

  除了投资心态和投资技巧,普通股民需要审时度势,自我调整外,即将在明年初登场的证券创新交易品种——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在勾起股民新奇心的同时,也考验着他们的投资水平和承受能力。

  一位资深证券人士坦率地认为,广大中小投资者要在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中分一杯羹是很难的。以融资融券为例,他认为,起初由于制度和可操作性的限制,融资融券的量都不会太大,应该说是供不应求。“但是,如何把握好市场制度变化带来的交易性机会和市场变化的趋势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从中我们散户投资者可以四两拨千金,比如,股指期货的走向其实也从另一个间接反映了股市下一步的走向,也可以获得的受益。”

  调查显示,今年仍有40.53%的个人投资者炒股亏本。深圳商报记者施平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