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代课教师走得太凄凉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8:20 兰州晨报 |
若干年以后,农村将不再有代课教师,所有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都将是有专门学历和专业技术资质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将受到体制的保护,他们也将回报农村教育一片光明前景。与此同时,农村将多出一个贫困群体,他们曾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他们用青春和激情哺育了农村教育,又用自己哺育的成果掩埋了自己———这个群体就是代课教师。 据《兰州晨报》昨日报道,在甘肃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试点市的庆阳,目前已有1042名代课教师以考试分流的方式离开了教学岗位,但由于面临千万元的财政缺口,庆阳市对被清退教师的补偿工作陷入了困境,部分被清退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举步维艰。 代课教师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代课教师,就没有中国教育的今天。不可否认,今天活跃在社会主流舞台上的人们,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代课教师的哺育。然而,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让代课教师退出农村教育的舞台,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虽然残酷得让人心痛,但善良的愿望无法阻止。 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已经被挤干养分的“老黄牛”们走下讲台?教育部负责人曾在记者招待会上用了一个词:清退。这个词甫一使用,就有舆论表示颇为“不爽”,认为其冷漠无情,在某种程度上它准确地表达了政策的强硬和果断,也让即将被请离三尺讲台的代课教师们感到一阵阵寒意。个中滋味,恐怕局外人无法真切地体验。但与此同时,另一个词汇理所当然地跳上了我们的情感界面:人本。 如何让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心的方向。 清退容易,“和谐”地清退很难,清退之后能让他们“和谐”地实现人生转型可能更难。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代课教师只是小众,但对这些小众的利益和情感的顾虑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可以感觉到,政府在具体执行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谨慎,这可能就是甘肃省要在庆阳市进行清退试点的原因。这一试点已经暴露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一、由于许多代课教师把人生的黄金时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失去了学习其他技能的机会,现在他们年老体弱,缺乏谋生手段和能力,生活无法继续,有的人甚至面临妻离子散。二、我省许多贫困县财政困难,政策让县级财政来支付清退补偿金,实在是为难县级政府,无形中,使这一补偿有变成空头支票的嫌疑。 由此看来,清退工作面临着政策性的难题。正像环县教育局张局长所说:“有关政策中规定让县级财政来负担这部分支出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对不起那些被清退的代课教师!” 我想,既然是试点,能不能总结出一套更人性更善良的模式,这一模式应该顾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一种保障机制。比如把被清退教师无条件地纳入正在进行的农村低保,让他们以最低代价进入农村医疗合作体系,以及进行专项扶贫支持等。二、建立一次性补偿和按年度分期补偿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另外,一次性补偿确实难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分期支付可以化解财政压力。三、变地方支付为国家支付,可以提高支付能力,而且还可以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在师资匮乏的历史时期,聘请代课教师虽是地方行为,但却是国家政策,也是共和国教育发展的一大财富,国家应该背负起这一负担。最低限度,也应该由支付能力较强的更高级别政府财政来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