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8:33 人民网 |
-->
各地最新人事变动专题
地方频道邀您加盟谋共赢 2006年地方领导访谈回顾 人民网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腐败曝光地方周刊 视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贯彻这一要求,气象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重,大力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长期以来,气象工作坚持把为“三农”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还面临许多重大课题。农村仍然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环节:我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发生在农村,农、林、牧、渔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2000年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整个农业GDP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这就需要把“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去。 落实公共气象理念,扎实做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气象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挖掘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关键是要依靠科技。作为科技型事业,气象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亟待提高。第一,应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和应对工作。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搞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第二,应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方面的气象服务。拓宽农业气象预报领域,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小气候的定点和流动观测以及卫星遥感监测,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定量监测与评价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开展农用天气、作物生育期、土壤墒情、作物需水灌溉量预报等业务。第三,应加强对林业、牧业、渔业的气象服务。根据林业、牧业、渔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落实安全气象理念,扎实做好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存在的信息不畅、基础不牢、效率不高等问题,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能够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针对农村地区相对偏僻、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关键农事季节十分忙碌的实际,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警报信息,也要针对偏僻山区、海区、牧区缺乏现代通信手段的实际,大力加强专用电台、公共广播、移动式警报器等预警服务发布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其次,重视和解决广大农村气象预报不够精细的问题,尽最大可能确保各类灾害性天气监测得到、预报得出、服务得好。针对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监测站点稀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类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加快填补乡村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监测的空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天气观测站,力争使在此基础上组成的综合观测网覆盖90%以上的农村地区。第三,加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切实增强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龙卷风等容易导致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细化预报预警地域,延长预报预警时效。第四,加强农村灾害防御规划、农民防灾减灾宣传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自然灾害对农村影响的高度出发,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的自然环境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不恐慌、不盲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落实资源气象理念,扎实做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根据农业发展形势和气候变化,不断完善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一步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性评估,为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提高农民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的意识。二是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在做好传统应急抗旱增雨作业的同时,组织农业、农村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在多雨季节开展以保障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水资源蓄积型增雨作业,并为农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草原防火等提供服务保障;加强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支撑和业务指导能力建设,以及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建设。 (作者为国家气象局局长) 《人民日报》 (2006-11-15 第09版) 秦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