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暨大•历经风雨:硝烟中的暨大“最后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18 金羊网-新快报

  统筹:新快报记者张英姿采写:新快报记者尹来徐静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师生们就像冲锋前上了刺刀的士兵,“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摘自郑振铎《最后一课》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暨南大学,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也曾上过“最后一课”。那是暨南大学早期风雨历程的一个缩影,这节课后,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关闭,迁往福建建阳。

  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偷袭珍珠港的早上,占领了上海的租界。被迫迁入“孤岛”之地的暨南大学从此沦陷敌手,最终内迁福建建阳。“在暨大的历史上,那是一段非常艰难困苦的日子。”暨大校史专家马兴中回忆说,可经历过的校友们无不深深怀念那段日子,更是永远难忘郑先生的“最后一课”。

  迁入租界暨大成“孤岛”

  “郑振铎先生说过,12月8日是块试金石。”马兴中老人告诉记者。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攻占上海。大炮狂轰,飞机滥炸,顷刻间把宁静秀丽的校园夷为废墟。为了坚持办学,学校被迫迁入租界,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暨大的“孤岛”时期。

  当时,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是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史教授。同时他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领导人之一。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冒着被敌人绑架、暗杀的危险,开展着救亡活动。

  硝烟中讲完“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最后一片“孤岛”也难保平安。就在这一天,暨大师生们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是屈从敌伪继续办学,还是挺直脊梁关闭学校?

  “那天一大早,校长等办学人员都赶到学校。经过简短而悲壮的会议,作出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立即停课,关闭学校。”会后,全校依旧摇铃上课。郑先生走进教室向同学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然后照常讲课。

  上午10时30分,几辆日本军用车出现在校门口。郑振铎立刻合上书本,宣布“下课”!同学们一齐起立,默不作声。就这样,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它的生命,随后迁往福建建阳。“那段日子里,学校条件十分简陋。住茅草房、点桐油灯、吃糙米……可日子越苦学生们反而越积极。因为大家都知道,国家危亡,自己更应该努力救国家救民族。”马兴中老人说,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暨大学子,能更深刻体会到,没有国家一切都完了,只考虑个人利益是没有用的。

  

百年暨大•历经风雨:硝烟中的暨大“最后一课”

  上图:福建建阳时期校门(资料图片)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