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校长王越见证暨大风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18 金羊网-新快报 | ||
百年暨大的薪火相传,耗费了不少人大半生的心血,103岁的老校长王越,就是其中一个。 王越退休后一直在暨大校园里安享晚年。如今的他,头发稀疏却精神饱满,拄着拐杖却健康有力。采访过程中,王老兴致颇高,思路清晰。百年校庆之际,他还出版了一本诗词集作纪念。 陶铸捐三个月薪俸买图书 1958年王越从中大调到暨大任第一副校长,在陶铸校长直接领导下工作。 重建暨大之初,王越就提出,大学要办好,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学者、大师来充实教授的阵容,不然有多少大楼都没有用。王越的意见得到陶铸的肯定。于是,他们费尽力气从全国各地尽可能调来知名的专家学者,如中文系的萧殷、秦牧,外语系的曾昭科,历史系的朱杰勤、陈乐素…… 有了大师,就得开始着急物质条件了。当时的暨大只有原华侨补习学校的几栋房子,周边都是农田。王越说,他们找石牌村的村民开会动员,每划一亩农田到暨大,就可以有两个农民到暨大当工人,这样才划了几十亩地给暨大。在校舍建设上,更是多方筹集经费。王越回忆说,当时通过侨办请到了一些港澳人士捐资建校,例如王宽城一下子就捐了100万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 陶铸本人也非常支持暨大的建设。他还捐出三个月的薪俸给暨大图书馆购买图书。 挖明湖手绢堆满宿舍 王越说,暨大当时非常尊重专家,注重培养学术自由的风气。当时历史系朱杰勤教授讲授中西交通史,系总支书记随堂听讲之后,却召集学生批评朱教授的观点。朱杰勤向王越诉苦,王越就跟系总支书记商酌,认为有些历史问题应容许有不同的解答。 怎样管理侨生也是门学问。1958年挖明湖的时候,王越和梁奇达等几个副校长带头扛着锄头到田里挖湖。“我们下去了,侨生也不好不参加。但她们都要用手绢包着锄头,回去就丢在床头也不洗。一个学期下来堆了一大堆。”王越说,对此学校没有一骂了之,“她不洗,我就让国内的女生帮她洗,她不好意思了,就自己学会洗了”。 王越说,水产系的学生毕业分配的时候,一开始接收学生的天津水产部门都不愿意要侨生,怕他们娇生惯养。但第一届的学生过去后,第二年就来催学校让学生早点过去了。“经过我们教育的学生都很能吃苦。”王越自豪地说。
上图:老校长王越。夏世焱/摄 (日京/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