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暨大侨商风云: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18 金羊网-新快报 | ||||
统筹:新快报记者张英姿采写:新快报记者陈琦钿陈晶晶尹来廖颖谊 有人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都会有华人华侨的足迹。而今天,暨南人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在中国一千多所大学里,海外学生最多的莫过于暨南大学。这所大学,历经风雨坎坷,却坚持以华侨教育为己任。暨大党委书记蒋述卓说,“侨校”是暨大百年办学的不变的特色和宗旨。百年来,暨南大学吸引着海内外学子纷至沓来。仅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学校就向海外及港澳台输送优秀毕业生2万多人。如今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海外及港澳台学生达12145人,分别来自全球五大洲7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高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荣毅仁,暨南人心中的“荣老板” 在暨大校园里,只要你提“荣老板”三个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是一个爱称、专称,特指一位在暨大校史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他就是荣毅仁。 1978年6月9日,“荣老板”来广州参加筹备复办暨大的董事会,那时他还是暨大的副董事长,看到学校复办之始百废待兴,就当场将国家落实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赎买政策发还给他(在广州)的56万元人民币捐献出来,对于当年的暨大,这是一笔“雪中送炭”的钱。后来因廖承志副委员长去世,1985年中央正式任命荣先生接任暨大董事会董事长,直至1994年因担任国家副主席,国务活动繁忙,他才辞去董事长一职。不过退休后,迟暮之年的荣毅仁依然心怀暨大,于1999年再次出任暨大董事会的荣誉董事长。 在近十年期间,荣毅仁完全把暨大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关照。特别让暨南人感激的是:1989年春,当荣毅仁了解到当时暨大海外招生困难、生源大幅下降时,非常担忧,迅速给当时的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建议“暨大、华侨大学两所侨校应单独对外招生考试”。经国家教委同意,1989年暨大正式恢复海外独立招生。一提到这事,历届校方领导都会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荣老板’当时的这一举动,暨大今天怎么可能有来自7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万多名境外生,因为有了‘荣老板’这个高瞻远瞩的政策,才有暨大今天的发展,这一切,暨大人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所美丽的南国校园曾促成了荣毅仁先生与马万祺先生两个家族结成秦晋之好。 十年动乱时,马万祺的次子马有恒就在暨南大学读书。当时叶剑英元帅非常关心马有恒的婚事,经与廖承志商量,介绍马有恒与荣毅仁的女儿荣智婉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后来,马万祺先生也欣然受命任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现在,马有恒先生已接过岳父、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暨大董事会董事、学校校友总会会长,热心于学校事务。在他身上,传承着“荣老板”对暨大这所侨校的一往情深。 如今,在暨大建阳路的宿舍区,有一栋宿舍命名为“怀仁楼”,就表达了马氏家族对荣毅仁的怀念。
荣毅仁简介: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国家副主席。 方润华:无愧“华侨最高学府”美誉 (香港协成行集团主席、方树福堂基金及方润华基金主席,1999年被聘为暨南大学校董) “我和暨大的缘分,应该说源于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国家强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毕生目标,只有国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而这一切应该从教育做起。”82岁高龄的方润华说起自己与暨大的故事仍豪情满怀。 方润华老人告诉记者,他六岁那年随父亲到香港,八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可以说整个童年都是在失去母爱的不愉快生活中度过的。“由于战时辍学,深知失学之苦;曾经贫困无助,知道帮助別人是快乐的事情;曾经遭人歧视,明白到必须发奋做人,创出成绩才能争气。”方润华老人说,从小他就深感教育绝对是一件大事,他希望自己能像爱国侨领陈嘉庚一样,推动祖国的教育事业。 从1956年开始,方先生就回家乡办学,1970年起,更是相继成立方树福堂基金及方润华基金,每年从营商盈利中抽拨10%,透过基金捐作慈善用途。1997年,方先生透过两个基金,先后在暨南大学设立“方树泉奖学金”,捐建“树华会议室”,紧接着又在校本部和珠海分校各捐建一所“树华电子智源中心”等。 “我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我希望,自己能就一点微薄之力,让国家有更多的学子走进大学的殿堂。”方先生说,百年暨大在海内外都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现正朝着更高一步的目标前进,“我将尽力而为,与暨大共同努力!” 罗瑞荣:最留恋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 (澳门电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3年—1987年就读于暨南大学会计专业) “我是暨南大学培育出来众多学生中的其中一个。”这是罗瑞荣谈到暨大时说的第一句话。已经从暨南大学毕业近二十年的他回忆起曾经的青涩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罗瑞荣说,暨大当时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一直是他最留恋的东西。“澳门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完成大学教育是很普遍的,选择的地方很多,就好像美国、加拿大、澳洲、台湾、内地等等,但是在众多的选择中,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内地著名的侨校,在高等教育方面为澳门贡献良多,也只有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到真正的中华文化。真正感受到祖国这个词的含义”。 刚到暨南大学的时候,内地还不是很发达,很多从其它地区来暨大上学的同学家里的情况都比较拮据……“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内心就有一种想法:国家一定要富强,人民一定要努力,我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可能就是这一种想法,这一种情怀,影响我日后的每一天”。 “暨南大学,感谢你!暨南大学,我爱你!” 校友访谈
刘惠妹: 文革时期积累人脉 在刘惠妹身上,浓缩着文革时期,暨南园一代侨生的故事———求学的艰难、生活的辛酸、理想的破灭……但留下的除了阴霾外,更多的是珍贵的友情和感恩的心。 刘惠妹,印尼归侨,原为广州市侨联副主席,现为广州市政府参室。1964年至1969年就读于暨大中文系。5岁时,刘惠妹就和姐姐两人回国,居住北京,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暨大。“那会暨大已美名海外,填报志愿时,脑里只有暨大一个学校”。 但顺利进入暨大后,一切却与当初的构想不一样。“我的大学时光,心酸多过于快乐。”“入学一年后,因为正好遇上了文革时期,老师们都被关进‘牛棚’,书自然也读不成了。学生因‘对问题认识的不同’,而分成几派,什么‘红司令’、‘31226’……”。刘惠妹因为是侨生,“出身不好”,属“黑旗类”、“牛鬼蛇神”,所以在学校、在班上都成了被“排挤”对象,“既当不了威风的‘红卫兵’,也无缘各类社团组织的‘领导职务’”。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暨大没能给刘惠妹应有的知识教育,但却留给她一笔“人脉”,这才是真正让刘惠妹受用不尽的。“我从事的正好是侨务工作,经常要对外联络世界各地的侨胞,这对别人来说也许有点困难,但对我却相对轻松,因为暨大是海外侨生的摇篮,我的很多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就是侨胞”。 刘惠妹的先生也是归侨,子女们高考填写志愿时都有意报考暨大,如今,儿子和儿媳都毕业于暨大企业管理系,女儿则毕业于暨大会计系。
佀志广:与侨生建立深厚友谊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生涯往往是影响整个人生旅途的重要节点,佀志广也不例外。通读《资治通鉴》、《史记》,临摹了小篆体的《说文解字》全书,在历史系就读5年的苦心研习,为他未来的人生作了扎实的铺垫。而从那时开始,他更与华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没有读大学前,我一直以为华侨都是很有钱的。”佀志广40多年前的这一“以为”也正是今天不少人对华侨学生的印象,“但是在大学里,我见到了不少贫困而刻苦的侨生。”佀志广是当时班里为数很少的非侨生,作为团支部书记的他,深知这些被父母送回祖国读书的侨生们,蕴含的正是无数华侨对中国大陆的那一种仿如绿叶对根的情意。一起读书,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了解到侨生父辈们在海外艰苦创业的故事,也和侨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友谊一直延续了多年,在他担任韶关市委书记时,就有许多暨大毕业的华侨校友到韶关投资。直到他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仍分工联系华侨工作。 在暨大的5年,佀志广目睹了政府对不少生活困难的侨生们的资助,而在后来工作的近四十年中,他也亲身见证了无数华侨回报祖国的动人故事。他认为,华侨们把孩子送回来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是为了留下一个根,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其后的学有所成的侨生,往往便是后来广东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生力军,为广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华侨的最高学府,暨大是无数爱国华侨与祖国母亲沟通联系的坚实平台。” (日京/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