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假冒县委书记签名是一封举报信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30 浙江在线 |
10月25日,山东齐河县警方侦破一起案件,今年以来有33人通过假冒的县委书记签名,进入该县各个党政机关。经查证,只有小学文化的无业游民时国祺,雇用他人仿冒县委书记的签名,不仅把自己和妻子“安排”进了审计局和劳动局,还收取他人钱财将多人安排至党政机关。(11月15日新京报) 虽然事后该县的县长表示,此案是个严重的教训,同时也是个意外事件,但是笔者 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要说诧异,倒是不到一年时间通过假冒县委书记签名进入党政的人数竟然达到33人。不妨试想一下,能按照正当手续进入的大学毕业生又能有多少人?当地政府官员介绍,案发时凭假签字获得编制的人分成3种情况,一是已经到单位上过几个月或者几天班,这种情况不多;第二种是,已经通过程序,但还没有入职的;还有就是案发以后才办成的,连名也没敢去单位报。透过这一“黑色幽默”的个案,不难看出,这其中不仅有人事管理方面的漏洞,而且不该抓了骗子、“吸取教训”就算了事。骗子好大胆,竟然雇人仿冒县委书记的签名;骗子好精明,如此低成本的狂敛钱财。骗子的精明之处其实是利用了人事管理上的“潜规则”,而这一切都是人们心知肚明的事。在一些地方,机关人员编制牢牢地攥在某些领导手里,有人形象地将领导层掌控编制形象的比喻成拆烧自如的“小狗肉”。凡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黑手”,以“编”谋私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行政事业单位进人过程中,“钱铺路”成为公众的一种诟病,某些问题已直击人事制度,而作为专门机构的某“编办”在则个别领导眼里只不是领取“手谕”和对号入座的“编码机”。由于是人控编制、编制控人,人治痕迹清晰可见,编制成了一、二把手在人事大权上互相制衡、平分秋色的砝码。在某地一起人事腐败案件中,当事人说,人事权非同小可,往往是“二把手”端着饭碗给“一把手”吃,即使是掉到地上的米粒子“二把手”也不敢低头去捡。 还要看到,“暗箱操作”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虚报冒领“空饷”等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还是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裙带关系、近亲繁殖的主要源头。某些领导干部子女亲友“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进机关的编制最好办。有的地方就直接“约法三章”,当到哪一级干部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家属或子女进机关的编制。没有关系的寒门学子只能坐等万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而望“门”兴叹。至于个别领导,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一人说了算”,亲笔签名畅通无阻,甚至权钱交易,卖职卖编。机关编制上的“畸形供求关系”,在许多官员腐败案件可以见到它的影子。 山东齐河县侦破的假冒县委书记签名导致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是一起由骗子一手操纵的诈骗案,但是它有可能不完全是以诈骗案而终极其新闻价值。被33次假冒了签名的县委书记称,按程序应当由行政一把手来签字,但齐河县机关进人一直由其负责签名。他表示此事件暴露了人事管理方面的漏洞,今后将严格相关程序。那么,县委书记日理万机,理应由县长来签字的事为什么偏偏“转”到书记手上?是县长放弃职权,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经书记之手签字的到底进了多少人?进了些什么人?有没有象骗子那样从中捞钱的以“编”谋私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冒县委书记签名就是一封举报信,有关部门不妨溯源而上,查个彻底。 作者: 梁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