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42 南方日报 |
南方论坛 杨永华 外来工不能真正进入他们参与建设的城市,这是旧的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是留在外来工心头的阴影。居住证设计是纠正这种不公平的有力举措,向填平外来工与当地人之间的 鸿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1月14日下午,深圳市公安局宣布,备受关注的居住证制度将于年内实行,对深圳户籍人口以及在深圳有房产、有正当职业或其他合法居住资格的外来人口将统一发放“居住证”,不再使用此前的暂住证。持有“居住证”者将享受深圳“市民待遇”。 这表明,深圳市在户籍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深圳,使深圳这个边陲小镇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拥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但是,大量来深圳工作的外地劳动者,被户籍阻挡在深圳的城门外。对户籍不在深圳的外地劳动者,只能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把深圳的劳动者划分为两大群体,这是建设和谐深圳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居住证有助于填平外地劳动者与深圳市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外地劳动者真正进入深圳市的准入证,外地劳动者取得了他们应有的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辉煌和荣耀,是深圳市数百万劳动者的巨大贡献,其中也有外来劳动者不可磨灭的辛劳和血汗。外来劳动者不能真正进入参与建设的城市,这是旧的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是留在外来工心头的阴影。居住证设计是纠正这种不公平的有力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了人户分离的现象,这是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迁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工业化过程中,欧洲移民浪潮延续了几百年。东南亚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过程中迁移了大量中国劳工。世界各国工业化中劳动力的迁移,并没有出现中国这样的人户分离现象。中国的户籍制度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不适应迅速发展着的市场经济,束缚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已经越来越迫切,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并不轻松。改革开放以前,户籍制度紧紧地束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得到批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被称为“盲流”,被当成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而受到批判和处分。改革开放后,开始改变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态度,逐渐抛弃了盲流的陈旧看法,开始使用中性的“民工”、“打工仔”等提法,政府设计了一种变通的制度,叫做暂住证。不要小看这个称为暂住证的小纸片,孙志刚就是因为没有拿出暂住证而被收容并进而致死。孙志刚案件被揭露后,国务院颁布法令,取消了收容制度。但是暂住证还没有取消。学者们慷慨陈词,论说户籍制度的弊端。改革户籍制度在不少地方进行着各种尝试。户籍制度改革十分艰难,需要勇气和智慧。深圳市的居住证设计就是一种智慧,没有推倒户籍,而又让外来劳动者享受市民待遇,开始向填平外来工与当地人之间的鸿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外来工人与户籍分离,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这里遇到的障碍不小,可能比我们设想的要大得多。改革户籍制度不完全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而主要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外来工享受当地人一样的待遇,就需要政府提供与当地人一样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要耗费政府资源的。政府的资源就这么多,享受的人多了,不是要减少当地人的利益吗?这种担心和顾虑使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率先改革户籍制度。甚至可以这样说,户籍制度被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成为阻挡外来工进入的挡箭牌。 深圳市政府是明智的,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离改革户籍制度只有一步之遥。我读到的报道可能太简单,也许是误解,我觉得外来工取得深圳市居住证还有一道门槛,就是“有深圳房产”,不知道这个条件作何解说?如果要求有5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房子,我估计,绝大多数深圳的打工者是买不起的,所以取得居住证,对于他们,可能又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