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签名案的真意味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42 南方日报 |
直言 周志坤 正值换届前夕,山东省齐河县曝出一桩大案:只有小学文化的无业游民时国祺雇用他人仿冒县委书记的签名,把自己和妻子“安排”进了审计局和劳动局,还收取钱财将30余人 安排进党政机关。对于权力、制度运行不够规范的某些地方而言,这个“惊世”之案显然不啻为当头棒喝。据报道,该县县长刘建国表示,此案是个严重的教训,也是个意外事件。而县委书记李凤臣则称,此事件暴露了人事管理方面的漏洞,今后将严格相关程序。 不过,细观诸多细节,这个为社会舆论关注的大案主谋时国祺并没有应用什么惊人之智。他可能只不过利用了在某种缺乏制度制约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公务员“依签名办事”而非“按章办事”的制度冷漠症。据报道,在调查中,人事局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安排人的签字,不像是领导本人的签字”。这似乎说明,对领导签名字形的特点,相关工作人员并不缺乏认知能力。一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域的劳动局、交通局自今年来就在未经考试的情况下分别进人达6个和5个,不可谓不多,在国家对人事编制实施严格控制的今天,相关工作人员显然理应以职业的敏感嗅觉发现可能内有“猫腻”,并及时反映情况。问题未被早先一步发现的可能解释是:在许多基层,掌权领导签名进人而非按国家人事制度程序进人已是司空见惯,这种政治常态弱化了公务人员的制度敏感性,同时可能没有人敢对书记签名的真假提出疑问。而且,在有印章(其实印章也是易于伪造的)又有签名的情况下,即使是出现纰漏和错误,相关单位和公务人员也不用负责。于是,问题的最终发现便只有等到假签名已大行其道好几个月之后了。 掌权领导签名即可进人的弊端,显然不仅仅在于容易让不法之徒浑水摸鱼。其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使本应在国家制度下按照能力差异进行的职务安排行为,异化为个别领导以一己之亲疏好恶进行事实上的职务分肥,从而把公务员对国家公务、社会公益的忠诚转移为对某些大权在握者的效忠,并进而严重影响到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维系。 经济的迅猛发展已使中国的经济、社会体系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必须严格控制进入国家机关人员的数量和提高质量。因此,假签名案不仅值得深刻反思,更当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