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校友忆往事侨情流露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43 南方日报 |
记者赴新加坡访暨大校友追溯华人华侨求学故事 狮城校友忆往事侨情流露 暨南百年 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 百年暨南从来不忘“声教讫于四海”之训,一个世纪以来,无数华人华侨学子到暨大求学,这所华侨最高学府的百年校庆,也是广大华人华侨学子校友表达侨情爱国心的盛事。 东南亚是暨南大学校友较多的地区。日前,在新加坡宁静的夜晚,记者专程采访了两位年过八旬的暨南老校友——原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著名的华文作家邢济众,感受他们绵绵不断的暨南情结,和华人华侨的乡土情。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分别已经87、89岁高龄,但除了听力衰退之外,仍然精神奕奕,思路清晰,特别是谈起六十年前的往事有如历历在目。 陈共存“在暨大再续学历史梦” 陈共存先生是著名侨领陈嘉庚的侄子。他笑着说:“其实我在暨大求学只有一年时间,就被战争打断了平静的校园生活。可我与暨大校友的关系却是很长很长,担任过四届的暨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而当校友会董事长达30多年。” 在17岁那年,陈共存进入厦门大学就读历史。两年后,他回了一趟新加坡的家,就碰上“卢沟桥事变”,结果他也就回不了厦门,学业就被迫中断。两年后,他不甘心地再来到中国的昆明,辗转香港,最后终于跨入了上海的暨南大学历史系。当时虽然是整个局势十分混乱,但他还是一心汲取中国历史的精华。他对我们说:“但是一年左右,我又因为局势紧张而回了新加坡。”他后来从事橡胶生意和银行业务,成为成功的华人巨商。 但他对历史的兴趣丝毫不因生意而减退,前些年还组织新加坡和北京的学者专家到云南,考察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华人回国参加抗战的那段光辉历史。他亲自带队走滇缅公路,从缅甸沿线探访到昆明。 邢济众“我是在暨大庆祝日本投降的” 而邢济众先生也为记者带来了4本自己的文集。他是新加坡著名的华文作家,迄今已出版杂文、游记、评论等20多部文集。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了他的全部著作,上海图书馆也收藏了他的部分著作和《晚香二园随笔》手稿。 带着浓厚的浙江口音,邢娓娓道来。他出生在贫困家庭。上世纪四十年代,家乡被日军占领,他成了一个流亡的中学生。1943年,上海已经沦陷,暨南大学搬到了福建的建阳,他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来到建阳,成为该校中文系学生。 回忆起那段日子,邢老动情地说:“我对母校有一份浓浓的情。在分别几十年后举行的师生会上,师生无拘无束地共同回忆当年在学校时的各种情况。学生们对老师当年讲课的情景记忆犹新,而老师对当年每个学生的长相、表现,甚至绰号也记得那么清楚。如果不是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和对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从过去的老师身上学到,老师必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使他们不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养成良好的品德。这也是我以后执教的准则。另外,我人生中有好几次面临困境时,都是得到暨南母校师长、校友的真诚相助,使我一次次地渡过难关。所以,暨大对我不仅是求学那四年的得益,而是长久的。我深切体会到校友情谊的宝贵。” 新加坡校友会“与母校的缘分愈久愈坚” 暨大的新加坡校友有50年的断层,校友会里一部分是解放前的校友,另一部分就是近十年来的新校友了。邢济众担任暨大新加坡校友会秘书20年、会长5年。他为校友会的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还三次代表校友会回母校参加校庆,直到83岁才卸任。在邢先生众多的作品中,《一卷录影带》、《欢乐师生会》等一些作品是关于暨大以及暨大校友的。 在校友的聚会上,我们还见到了两位年轻的校友——黄中和司徒虹。他们告诉记者,即将要代表50多位校友启程回穗参加校庆,并且送给母校一幅镀金的新加坡国花——胡姬花。两位校友还表示,要把校友会的工作从老一辈的手上接过来,再传下去。 本报记者 林亚茗 图: 陈共存先生谈起往事,精神奕奕,思路清晰。 莫伟浓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