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校长见证暨南半世纪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43 南方日报 |
暨南百年 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 人物简介 王越,1903年生,广东兴宁人。1921年,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师从陶行知。1933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后任中大教务长。1958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重新任副校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著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南楼诗抄》等。 自从当年被陶铸“借”到暨南大学,他便与这所华侨第一学府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 1978年暨大复办,70多岁的他担任副校长,“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奔走。 …… 窗外秋光灿烂,忆及半世纪暨南情缘的点点滴滴,103岁的王越竟字字清晰、铿锵有力。 忆陶铸省委书记当暨大校长 自掏薪俸安装门窗 据王老回忆,暨大自1949年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之后停办了将近10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回国求学的华侨学生逐年增多,主政广东的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及时上书国务院,周总理遂批准恢复暨南大学。 王老动情地回忆道,说陶铸为暨大的复办“殚精竭虑、费尽心思”不为过。走马上任首任校长后,陶铸在学校一次党政领导会议上给大家“掏心窝”:有难题来找我!这让当时的老师非常感动。 大学之谓大学,先有大师也。陶铸第一招就是多方招揽人才,王越以中大教务长的身份“借”到暨大担任副校长。经过陶铸的努力,当时的暨大中文系有萧殷,外语系有曾昭科,历史系有朱杰勤,水产系有熊大仁、廖翔华,经济系有蔡馥生等名师,一时间暨大人才济济,这些学科时至今日仍是暨大的招牌。 有了大师还要有大楼,完全白手起家重办一间大学谈何容易。几经考察,学校选中了石牌村一带,陶铸闻讯立马致信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后来学校发展了,办水产系急需实习基地。陶铸知道后,又给朱光写信,很快,200多亩地就划归暨大作为农场。 陶铸为暨大不仅“掏心”,而且还真的自己掏钱!王老回忆说,当时学校建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省政府划拨了大笔资金。陶铸出面请侨办联系爱国华侨为暨大募捐,光香港的王宽诚就一下子捐了100万,为学校盖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教学大楼。教学大楼建好后,安装门窗的10万元却还没着落,陶铸听说后,决定这笔钱由省里批给暨大,他自己还悄悄地捐出3个月的薪俸。 20世纪60年代,在中央的关怀和陶铸的领导下,重建暨大使命基本完成,当时身为中南局书记的陶铸便推荐陈序经担任校长。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能聘到一级教授的校长”。 王老还清晰记得,1963年1月,陈序经赴暨大履新,陶铸亲自向大家一一介绍新校长,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忆复出70多岁高龄上新征程 “暨大就像是我的孩子” 说起今天校园里风光旖旎的明湖,还是王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困难时期带着师生“用肩膀挑出来”的。 暨大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大学从此在中国大学名册上消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老人陷入回忆当中:当时我在南边大概就是现在的三水一带劳动,都没什么人身自由了,但我始终没有灰心,我总坚信那种日子不会长久,总有一天暨南大学会重振威风。 1978年,党和政府决定复办暨南大学,当时王越都已70多岁了,又被重新任命为副校长。 工作千头万绪,老人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去接受这样的重任?一听到这个问题,老人兴奋起来:是啊,当时我已经很老了,但政府找到我,说我对暨大的情况比较熟悉。我想,暨大就像是我的孩子,从它呱呱落地到学会走路,我有责任把它抚养成人,特别是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置身事外。 忆梁实秋诗言志思故土 梦难圆成遗憾 在王老客厅里,有一幅书法录了杜甫诗作:“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古人今人的思乡之情皆跃然纸上。落款赫然是梁实秋。 “这幅字说起来,是一件令我终生遗憾的事情!”王老感慨说,梁实秋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暨南大学任教,他的儿子梁文祺在1978年暨大复办后就在数学系当系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先生在台湾思乡情与日俱增,便写信给王越,想回来看看。“为这事我找了有关部门,后来也没结果,没想到一年后梁先生就离开了人世,非常遗憾!” 采访结束前,王老特意拿出他刚手书的诗《忆陶铸》:“当年慷慨说黉宫,广厦连云指顾中。万里梯航归赤子,满堂弦诵坐春风。难忘短俸添长卷,岂有完人喻劲松。太息狂涛兴宦海,江淮何处觅遗踪!” 暨南这半世纪沧桑,顿在眼前鲜活。 本报记者 陈枫 梅志清 实习生 林晖 通讯员卢健民 图: 忆往事,王老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岁月。 王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