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16人结缘暨大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52 南方新闻网 |
1966年“文革”开始,张丽卿也曾和同学们一起去串联,大家组成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路载歌载舞步行到井冈山。张丽卿说,在香港,她是一个“娇娇女”。到暨大读书后,她变得能吃苦。临近毕业时,父亲劝她和哥哥不要回香港,因为“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在受苦受难,你们也不能追求享受。” 半个世纪内,这个家族出了1位暨大校董、15人在暨大就读或任职——香港同胞张中 畊先生及其儿孙辈,包括远亲,对暨大可谓是情有独钟。爱国资本家 劝家人报暨大 张中畊先生祖籍潮州普宁,生前在泰国、香港经商,曾任香港好世界(饮食)集团名誉主席,1978年直到2003年去世,他一直是暨大校董。张老先生是一位爱国资本家。在他的心目中,暨南大学是华侨及港澳同胞子弟求学的理想所在。 张中畊之女张丽卿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从香港来到广州,成为暨大1969届经济系的一名学生。在她之前,她的两个哥哥张成雄、张成锦,还有三位远亲,都在张老先生的动员、鼓励下报考暨大。 回忆起暨大的那段岁月,现年61岁的张丽卿感慨万千:1964年到1969年那5年是她的黄金年代,有苦有乐。 在暨大求学时的张丽卿能歌善舞,是学校文工团的一个活跃分子。在重大外事活动中为外国元首表演节目、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事令她至今仍引以为豪。 香港“娇娇女” 暨大学会吃苦 张丽卿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暨大侨生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海外孤儿有了娘》。在那个年代,侨生非常团结,因为父母大多在海外,同学之间经常互帮互助。“在那种氛围下,暨大就好像是我的娘家!” 1966年“文革”开始,张丽卿也曾和同学们一起去串联,大家组成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路载歌载舞步行到井冈山。张丽卿说,在香港,她是一个“娇娇女”。到暨大读书后,她变得能吃苦。临近毕业时,父亲劝她和哥哥不要回香港,因为“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在受苦受难,你们也不能追求享受。”张成锦被分配到山东淄博当铁路养路工,张丽卿到惠州龙门县文艺宣传队当导演。两兄妹直到70年代才先后回到香港。 与国际接轨 用香港的教材 1970年春暨大被撤消,直到1978年才恢复。张老先生不仅捐款捐物,鼎力支持暨大重生,还动员外孙女解冰报考暨大。解冰后来与经济系同学、马来西亚归侨子弟陈华生结为伉俪。值得一提的是,张丽卿与丈夫王增英是同届暨大校友。王增英是一位泰国华侨子弟。 复办初期,暨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还同在一个校园里。有一个校园“趣象”,令陈华生印象深刻。 那时,暨大每周六都有舞会。因为军医大纪律比较严格,想参加舞会的女生提前把便衣寄放在暨大学生这边。到周六下午,她们穿着军装从军医大出来,到暨大学生宿舍换成便衣后,再去参加晚会。晚会后再换回军装。 百废待兴中的暨大,学术氛围比较自由。学校考虑到很多侨生毕业后会回到居住地,因此教学上很早就与国际接轨。陈华生就得益于暨大的这种教学方针。他的专业是会计学,学的是国内的原理,但应用方面拿香港的教材。因此,学完会计学回香港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暨大激发我们 更热爱祖国 张老先生的姻侄黄一飞是柬埔寨归侨,在上世纪80年代与妻子许守慈从北京来到暨大工作。他们的女儿黄朝晖,与丈夫张应龙都是暨大毕业生,现在同在暨大华人华侨研究所工作。 张老先生还有一个外孙女张思娜在丹麦出生。2001年时,她也来到暨大华文学院,学习一年中文后,到法国工作。张思娜是现在家族中最年轻的暨大生。 “我们家族以与暨大有缘为荣。暨大激发了我们更加热爱祖国!”张丽卿激动地表示。在母校迎来百岁生日之际,暨大香港校友会在香港齐聚一堂,为母校祝福,也为祖国祝福。 【人物访谈】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刘泽彭畅谈暨大今后的发展战略: 侨校+名校 本报讯百岁暨大在教育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随着越来越多名校可以招收海外学生,暨大作为“侨校”的优势是否会丧失?国家对暨大的定位是否会做调整?在暨大百年校庆之际,记者专访了国务院侨办刘泽彭副主任—— 记者(以下简称“记”):暨大迎来百年庆典。如何评价暨大在教育史上的作用? 刘泽彭(以下简称“刘”):暨南大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过去的100年里,暨南大学屡遭播迁和停办,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但学校始终秉承“宏教泽而系侨情”之办学宗旨、“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之办学方针,力践“忠信笃敬”之校训,与中华民族共荣辱,同命运。暨大是中国大陆向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维系民族亲情、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文化纽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史尤其是华侨高等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记:现在很多学校都可以招收海外学生,暨大作为侨校的独特优势会不会丧失? 刘:暨南大学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招收境外学生最多的高校,来自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优秀人才曾从这里走出。目前,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2000多人,学校综合实力已名列中国高校50名左右;作为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暨南大学所编写的《中文》是中国政府专门为海外华校编写的中文教材,在海外广受欢迎。 今后学校会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朝着“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阔步迈进。对于这样的办学成绩和为国家侨务工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侨办以及我个人都是满意的。 记:国家对于暨大的侨校定位是否会发生调整? 刘: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侨务工作,特别是侨教工作历来都比较重视。暨南大学肩负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特殊使命。100年的历史,对暨南大学说,不仅是一笔丰厚和宝贵的财富,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 最近,国家相继调整了台、港、澳、侨学生的收费政策,规定对已录取到内地普通高校学习的台、港、澳、侨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执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此举将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台、港、澳、侨学生到内地高校就读。暨南大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台、港、澳、侨学生培养机制,如:为台、港、澳、侨学生专门开设了《当代中国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香港基本法教程》、《澳门基本法教程》等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和“一国两制”的教育,着重培养他们认同和热爱祖国,拥护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在业务上有竞争力,能为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繁荣作出贡献的人才。 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暨南大学的办学事业也将大有作为。 【求学故事】 印尼侨生冲破封锁来求学 “暨南”之名取义于《书经》“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中华声威、文教将被普及于南洋全土。暨大校史研究者马兴中认为,暨南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意义在于“宏教泽系侨情”,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国家与华侨的命运紧紧连接。 首批侨生清朝官员护送入学 1906年,暨南学堂应海外华侨回国求学所需在南京创立。1907年初,来自东南亚的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在清政府学部官员护送下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南京。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旧址开学。这就是今日暨南大学的前身。 百年暨大,曾三次停办又三次重建,在教育史上可谓罕见。但不论政局朝代如何更迭,国际环境如何变幻,侨校特色在暨大始终保持如一。究其因,诚如暨南学堂第一任堂长郑洪年所说:“华侨教育为民族命脉所系。” 复办学堂海外华侨齐齐奔忙 郑洪年是孙中山的追随者。马兴中介绍说,孙中山在海外开展革命活动,得到了广大华侨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暨南学堂因无人主事而停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许多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郑洪年、黄炎培等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史载:巴达维亚中华会馆董事陈金山更是在1916年冬回国期间,专门拜会北洋政府教育部,反映海外华侨要求复办暨南学堂的意见。直到1918年3月,暨南学堂在原校址开学上课,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 在上世纪20年代,郑洪年亲自筹划和领导将国立暨南学校扩充、升格为当时唯一的华侨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大学。郑洪年关心华侨教育,不是将它作为一般工作对待,而是将其视为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郑洪年更是提出“教育为邦国百年大计,华侨教育尤为民族命脉所系”,“绝非海外任何事业所能比拟”。 印尼学子借旅游之名学汉语 在“文革”浩劫中,暨大第三次遭遇停办命运。直到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但由于国际关系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已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最多的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限制华人学生到中国大陆读书,香港、澳门学生成为境外学生的主体。但1978年,有一位名叫曾婉美的印尼华人女生,在家长支持下,冲破当时印尼华人不可能到中国读书的重重困难,来到暨南大学外语系学习。马兴中告诉记者,曾婉美的求学故事,如今被写进了暨大校史。 1990年中国与印尼恢复外交关系,但印尼当局并未改变对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的政策。当时已有少数华人学生以到国外或香港旅游为名,偷偷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短期学习汉语。可喜的是,近年来,印尼的华文教育在中断30多年后逐步复兴,前来暨南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印尼华人越来越多。 【留言板】 香港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曾韵琪:一个人来到一所内地的大学,让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处事做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暨大是一所会聚了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学子的国际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感觉十分温暖。能够见证暨大百年校庆的盛会,真的十分荣幸,希望暨大的文化能够不断传延下去。 澳门 校学生会澳门分会主席陆弟强:据我了解,暨大校友遍布澳门各行各业。现在每年还有数百澳门学生来到暨大。相信,所有的暨南学子都会有这样一个追求:今天我们为暨南而光荣,明天暨南为我们而骄傲。 日本 外国语学院学生代表刘雯:我6岁就跟随父母去了日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日本上学。我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一直铭记我是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时我在网上发现了一所会聚了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学府,于是在我高中毕业以后我就选择了她——暨南大学。 香港 外国语学院学生代表曾繁泓:暨大给我的感觉就是“好玩”,丰富的校园生活将成为我毕生难忘的珍贵回忆。可能暨大不像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重的书卷味,但是暨大的学生都思维活跃、充满创意。我将参加暨大百年校庆联欢晚会的演出,能够共同参与百年校庆的活动,见证暨大的百年辉煌,感觉很兴奋。 巴基斯坦 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Salman:我的家庭世代从医,学医一直以来是我的愿望,当时我看了一段介绍暨南大学的影视片断,知道中国原来有一间学校的医学专业是用英文教学的,所以我就来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很好,巴基斯坦每年都会有1000-2000名学生来中国读书。 科特迪瓦 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Napole:我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非洲人,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我进入了暨南大学读书。一间学校能容纳这么多地方的文化,很不简单,但是暨南大学做到了。“Bestwishesformyuniversity!” 文/本报记者许黎娜王海军虞伟方夷敏实习生王纯毅郑琼弘何文彬图/本报记者严明实习生霍健斌(资料图片除外) 图: 原香港好世界(饮食)集团名誉主席、曾任暨大校董的张中畊(1978年-2003年)画像。资料图片 张中畊家族合影。资料图片 张中畊女儿张丽卿学生时代。资料图片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刘泽彭。 CFP供图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