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通史成就大师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53 南方新闻网 |
两部通史成就大师 执教暨大期间,周谷城出版《中国通史》,结果被当局责令停教中国历史课 暨南大学 华侨学府 几十年来 人才辈出 抗战时期 迁到建阳 传统精神 今犹可述 周谷城(1898-1996)历史学家。湖南益阳人。1930年后,曾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历史系主任,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 1932年,34岁的周谷城出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此前,他曾是中山大学社会系主任兼教授。到暨南大学任教后,周谷城开始以历史学为专业,主讲《中国通史》课。这一时期,他一边和郑振铎等人在讲坛上宣扬爱国主义,一面埋头编写《中国通史》上下册。这本于1939年出版的著作提出了“历史定形论”,指出历史事件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被当局认为“有马克思主义嫌疑”,视为禁书,当局责令周谷城停止教中国历史课,改教世界史课,他从此又跨入了世界史领域。 1941年底,上海沦陷前,周谷城化装成商人,改名周可珍绕道通过火线到杭州。第二年他抵达重庆,在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同时又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的顾问。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周谷城研究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史著作,对于“欧洲中心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世界史都是历史事件的堆砌,不能给人以全局或统一的整体感,而且都是以欧洲为中心,轻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古老文明。他提出要诸区并立,同时着手编写具有新格局的《世界通史》。 《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部巨作,奠定了周谷城的历史学家地位。 与年轻的毛泽东成为好友 与战乱年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周谷城就一直从事着革命工作。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友情,又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做了铺垫。 1921年周谷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时,就认识了在一师附小任主事(即主任)的毛泽东,他们相互交换、借阅马列主义和进步书籍,成为好友。大革命时期,受毛泽东影响,周谷城参加了农民运动,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兼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师。 大革命失败后,周谷城被迫前往上海,一度以卖文和译书为生。1930年秋,他出任中山大学社会系主任兼教授。193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1936年,毛泽东写信给周谷城,希望国民党中枢人物和社会名流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周谷城坚决赞成,积极参加了抗日宣传。 抗战胜利后,周谷城又积极投入反蒋的民主活动中,与张志让、潘震亚等进步教授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参加起草反对国民党当局发布条例的宣言。因此,他一度被撤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职位,不准与学生一起开座谈会。1949年解放前夕,他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后监视在家,直到上海解放才获得自由。 两次引发学术界大争论 1949年,上海解放,周谷城真正获得自由,继续在复旦大学任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谷城连续发表了有关逻辑学和美学方面的论文,提出了“无差别境界”、“时代精神汇合论”,引起我国学术界的两次大争论。关于时代精神的讨论,从1963年至1964年,前后延续了两年,当时的“金棍子”姚文元还与周谷城在《光明日报》上展开多次交锋,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让中宣部把周谷城和姚文元的文章编成一本小册子付印出版,并亲自写了一段按语作为序言。 “文革”结束后,周谷城在学术研究上著述频频,出版了《史学与美学》一书,重新修订出版了《中国通史》。 曾任暨大校友总会顾问 此外,丰富的革命背景让周谷城在政坛上逐渐走向巅峰,1988年,他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被推为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主席。 周谷城在晚年多次回忆或提及暨南大学。在暨南大学教书期间,他不仅确定了一生的方向,还写出至今仍为大学教材的《中国通史》。他曾担任暨南大学校友总会顾问,并多次为暨大题词。他在回忆1941年暨南大学迁址福建建阳办学这段历史时曾题词:“暨南大学,华侨学府;几十年来,人才辈出。抗战时期,迁到建阳;传统精神,今犹可述”。 【学术权威】 谭其骧(1911—1992)历史地理学家。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多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是当今内容最为详备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在我国边界谈判和外交、国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光焘(1898—1964)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国语法学的革新者,通晓英语、法语、日语。方光焘在语言学方法论、语言哲学等方面造诣极高。同时,方光焘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创造者,是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家之一。 【名师录】 蔡道基(1935—)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在有毒化学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方面做了开创性基础工作。 邹翰(1930-),1984年创建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学的教学与研究,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饶芃子(1935-)女,著名文艺学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 司徒锐(1933-)病理学教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科研上主要从事矽肺及肿瘤病理研究,命名了“碳黑尘肺”,提出了防治方案。 徐锦堂(1931-),眼科教授,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角膜病和眼表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王声湧(1938-),开创了我国的伤害防治研究领域,是我国伤害控制工作的倡导者和学科带头人。 王自能(1942-)妇产科教授。长期以来除临床工作外,还从事妇产科病理及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我的大学】 刘钰娟 文学院中文系1991级 入学那天阳光明媚 直到现在,刘钰娟还记得她入学的那天阳光明媚、绿叶婆娑的的场景。 由于是中文系学生,刘钰娟和同学们就自诩“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们经常海阔天空地谈着名家作品,煞有介事地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时候宿舍里没有电脑,没有MP3,有的是简陋的收录机,不时传出林忆莲和优客李林的歌声和高亢的真人原声翻唱。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短消息,让人期待的是“××房,有信!”“××,有电话!”的喊声。 Cara(澳门) 外语系英语专业2000级 港澳生也爱状元坊 高中毕业后,澳门土生土长的Cara决定到内地读书。Cara和很多港澳学生一样,打扮入时,是校园内的时尚风向标。但在她看来,暨大的内地学生也很赶得上潮流。“我们都一样,喜欢逛状元坊,那里的东西又便宜又新潮。” Cara认为,2000年后的暨大学生都很务实,无论是在校学习或者外出实习,都能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将来能得到的报酬。“一点都不像以前电视里描述的‘愤青’了。”Cara记得,从大二开始,每逢考试前夕,同学们总是一边忙着复习功课,一边四处联系实习。“很多人都想找个好的实习单位,并争取毕业后能留下来。” 另外,随着石牌村的改造基本完成,暨大旁边的石牌东路在那时候成为了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老地方”、“平又靓”等饭馆成为了学生们“改善生活”的地方。 李健弘(台湾) 法学院法学专业在校生 有幸见证百年校庆 2001年秋天,李健弘从海峡彼岸的台湾桃园市来到暨大,开始了他的大学之路。2003年夏天,他休学后回到台湾当兵。2005年秋天,他又回到了让他牵挂的暨南园。 虽然错过了两年,但李健弘觉得他是非常幸运的。正因为这个阴差阳错,才让他遇上了暨大的百年校庆,而且他还将作为一名演员志愿者,参加暨大百年校庆晚会。他将参加歌舞《祝福》、大合唱《一百年的路》两个节目的表演。他兴奋地说:“这是我在暨大最美好的一个回忆,也是我人生中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瑾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