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智障人士的"阳光"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0:3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记者王丽

  核心提示

  识字、数钱、购物,养成每天洗脸刷牙的习惯……25岁的小瑞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对于智力残疾的他而言,建在社区里的这个“家”才真正为他掀开了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页。

新城区馨乐智障人士阳光家园作为我省首家由政府出资、社区支持、家长参与的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机构,或许能为全市更多成年智障人士呈现多彩生活。

  早上8时不到,家住东郊纺织城的智障青年小瑞就独自走出家门。和上班族不同,小瑞要去的是社区里的“阳光家园”——一个由政府出资、建在社区里、特别为成年智障人士设立的助残机构。

  在那里,还有许多像小瑞这样的成年智障者,将在专业智障康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一天的生活。

  “过去,多数成年智障者只能常年被关在家里,家人为了照顾他们,经常是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代一起付出。现在,我们尝试通过政府投资,建立社区里的康复中心,让这些成年智障者走出家庭、融入社会。”“阳光家园”负责人说。

  记者从相关部门得来的消息,作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阳光家园”社区康复模式,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市智障人士社区服务的最主要模式。

  “阳光”生活“我变聪明了”

  因患“唐氏综合症”,实际年龄25岁的小瑞看起来只有十多岁。22年前,李女士为儿子离了婚成了单亲妈妈。孩子小时没人照顾就把他一人锁在家里;孩子大了,却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没办法,李女士只好找了附近一所农村学校,让儿子以“编外”的身份读了四年小学。小学“毕业”了,小瑞又恢复了原来只会吃饭睡觉的生活。今年9月,李女士听说社区新开了专为成年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就将儿子送来,不仅希望儿子能够有些康复性的变化,还希望“他能聪明些快乐些”。

  数钱、购物、写出自己的名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就能做到的简单小事,小瑞等“阳光家园”的学员们却可能要花上多半年来学习掌握。

  “教他们需要更多耐心和爱心,还要讲究科学方法,多给赞扬和鼓励。”工作人员党老师说。采访中,学员小兰一会来拨弄老师的衣服,一会来拽掉老师的头绳。党老师不急不躁,给小兰拿来一个蛋壳和一些彩线,教她怎么缠彩蛋。小兰嘻嘻笑着:“你看我做的好不?有进步没?我变聪明了。”得到老师和记者的肯定,小兰乐呵呵地转身迈着歪斜的步子回到桌边,继续努力地“工作”了起来。

  安排智障人士劳动并不能给“阳光家园”带来任何收益,有时甚至是“帮倒忙”。不过工作人员认为,让“阳光家园”的学员们劳动,主要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消除自卑感。

  “阳光”顾虑未来怎么办?

  据介绍,位于咸东社区的新城区馨乐智障人士阳光家园是我省首家由政府出资、社区支持、家长参与的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机构。其中,新城区政府出资10万元,还给阳光家园提供了免费的活动场所,为四名工作人员提供工资。西安市残联则出资为阳光家园置办了所有的生活用品和活动器材等。

  “我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我老了,他怎么办?”面对现在快乐生活的孩子,很多智障人士父母刚去旧愁又添新忧。在进入“阳光家园”之前,一家老小几代人都围着智障孩子转,工作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进了“阳光家园”,各家则为孩子的未来担起了忧。“能不能试着给孩子们申请养老什么的?”家长们常常这样追问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的心也自始至终没有闲着。“阳光家园”维持目前运转每年需10万元经费,政府投入只占小部分,更大的长期支出谁来承担?现在,“阳光家园”的老师们教智障学员串手链、学剪纸,期望着能有什么旅行社或工艺品店等上门采购,给他们提供一些必需的资金支持。

  “阳光”探索社区康复新途径

  2005年5月,我市首届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专题研讨会举行。在研讨会上,基于民政、卫生及其他行政管理系统扎根在基层、传统家庭观念和邻里关系深厚、各层“残联”有丰富的资源网络可以调动社会力量等六个原因,香港资深社工周佩仪认为“中国国情最适合社区康复的建立和发展”。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工专业的刘莹老师专门谈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的概念。她说,社区可以有经济、教育、社会参与、感情及社会控制等多方面功能。社区化服务能提供给智障人士“集体身份”和归属感,基于这种理念的社区康复可以使他们通过“互助”和“自助”的方式,享有全面康复服务。

  数字显示,我市有智障人士约6.3万,占全市人数0.85%,占残疾人数18%。目前,全市共有9个机构开展智力残疾人教育、康复和托管工作,大约有200多名各类智力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其中,6所民办机构,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2所公办学校,绝大多数只招收能自理的适龄儿童接受康复教育。馨乐智障人士阳光家园尚属全市首家公办、设在社区里的针对成年智障人士康复的机构。但就全国约1200万智障人士而言,目前,为这一社会群体服务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仍比较匮乏,医疗、就业服务等也有待加强。为此,社会各界启动了以智障人士为关爱和援助对象的公益性工程——“启智工程”,旨在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多方满足他们的生存、医疗、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正常需要。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江波在谈及“阳光家园”的社区康复模式时说,这种机构的出现为“社区康复”提供了可能,它不仅能提供最直接服务,更为智障人士未来走进和融入社区去与其他人群沟通准备了条件。对于“阳光家园”的发展模式,江所长认为,“政府拿一些”、“社会爱心捐赠一些”等多元发展应该是其出路,“社会资源共享将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征”。

  冬天来了,“阳光家园”的学员们在党老师带领下,在一个小花园中埋下了很多枯树叶。党老师说,到明年春天,花园里的土壤就会因今冬的这些树叶变得肥沃,学员们就可以种花种草……“光靠政府支持不够,我们也得自己动手,也需要社会上企业和个人的参与,让所有年龄的智障人士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党老师说。

  相关链接

  社区康复在中国

  1.1986年,广州金华街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社区康复项目;

  2.1988年,中国残疾人“8-5计划”包括了成立社区康复站内容,推动了基层康复工作者培训的活动;

  3.1991年,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了社区康复为国家策略;

  4.2002年,中国残联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十五”试点工作方案,强调社区康复为主要提供服务的途径;

  5.2006年初,上海市政府公布2005年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的项目安排,“智障人士阳光行动”作为培训智力残疾和智能残障人士(简称“智障人士”)被单独列为其中一条,这是中国地方政府首次将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关爱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阳光行动”对象为该市16至35周岁、有一定活动能力的中轻度智障人士,其具体做法是在街道、乡镇建立“阳光之家”,依托社会资源,配备社工、培训老师和志愿者,动员和吸收本地区智障人士参加,开展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教育培训、简单劳动、康复训练、特奥运动等活动,逐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具有接受职业培训能力的智障人士,可分批选送到智障人士职业培训见习基地培训,并推荐就业,使他们走出家庭,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即将于2007年举办特奥会的上海市还希望,能鼓励全市5万智障人士走出家门,参加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