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进密切党群关系 领导干部应提高四种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3:56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 《学习时报》近日刊发署名彭永辉的文章《改进密切党群关系的方式方法》,对如何改进党群关系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章指出,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提供保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建立起密切党群关系的支撑体系。以下是全文。

  能否处理好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执政地位的巩固。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提供保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

,建立起密切党群关系的支撑体系。

  一、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民群众所处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在方针政策中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滞后于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沟通失灵。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除了继续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的作用外,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完善人民代表结构。人民群众要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要从制度层面上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使基层真正选举能代表自身利益的代表,让他们通过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合法的程序去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现在人民代表的结构不合理。加之,组织安排基层产生的官员人民代表,有的又不能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和维护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合法利益,使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反映不上来。目前“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严重问题,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缺少相应的健全的系统的利益表达机制,缺乏表达利益要求的正规渠道,导致在政策制定,利益关系协调中对他们的忽视。

  2、建立健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拓宽了体制外的社会空间,人们对单位的需求在下降。但是人们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需求却在增大。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来解决和满足社会人的各种需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所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并不能覆盖整个社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来讲,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要求。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组织在党群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构建一座桥梁。由于这些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发性,它贴近社会、了解民情,能比较客观、及时地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并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

  3、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群众之间具体利益和意见不尽相同,需要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及时、畅通、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建立一种有效的协商对话制度,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者才能够及时的、直接的将自己的意见反映上去。实行平等和伙伴式的协商对话,才能够减少各种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反映各类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使各种意见尽可能地纳入秩序范围,避免矛盾激化,发生对抗和混乱。社会协商对话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社会治安、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执政的社会基础在基层,党群关系最紧张在基层。因此,社会协商对话重点要放在基层。社会协商对话要求有关部门领导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解释政策,与群众面对面交换意见,以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缓解冲突。这些年来,群众对干部不能奉公守职所造成的利益损害,所能采取的办法几乎只能是“上访”。之所以上访,也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其他利益表达的渠道走不通。

  二、提高四种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因此,应注重四个能力的建设。

  1、提高对群众生存发展状况的认识能力。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加快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把改善群众生存发展条件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带给群众以现实的利益,群众才会认同党的执政地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群众的生存状况:一是差异性。东西南北中、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有很大差别。发展很不平衡,困难也有所不同。二是持久性。困难含义和标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的每个阶段,人们生活、生产和生态条件的标准不同,必须树立打扶贫持久战的观念。三是不稳定性。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非常脆弱,长期脱贫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存在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综合性。群众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居住条件、看病住院、素质教育、生活保障、生态环境和就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办法来解决。

  2、提高制定政策的把握能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原则。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善于把不同利益和不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不能把困难群体的居住、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排除在公共服务之外。通过利益整合和统筹兼顾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改革成果。

  3、提高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的工作能力。建立一个深入了解民情,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运作协调的立体化网络体系。加强社会舆情工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为党和政府能够真实地了解群众的心声,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建立网上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重大问题的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广泛收集意见,包括在网上征求意见,让网民提意见和建议;召开各种座谈会,在全社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通过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升华为政策方案。

  4、提高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目前,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化,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新情况新矛盾,我们党就有可能疏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脱离群众,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和加强。因而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矛盾的构成。科学分析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新变化,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问题;必须掌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规律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人民内部不同的思想认识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化解矛盾、平衡心理。通过思想沟通,宣传解释,使群众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做法以及同自己利益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普遍性的课题和工作中的常态,是矛盾的转折或质变的临界点。学会用思想教育、经济调节、道德规范和依法裁决等方法加以解决。如果我们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或者对群众没有感情,就有可能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彭永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