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沙龙:以色列的中间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4:32 国际在线 |
作者:朱威烈 11月21日,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3天后另组的新党,定名为“前进党”。以色列一直以来由工党、利库德集团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局面,开始出现变数。 从来,沙龙都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强硬派。早年,他便是“大以色列”计划的积极 鼓吹者。1970年,时任以南部军区司令的沙龙曾制订“200号计划”,准备从以占领的苏伊士运河东岸攻入西岸。1977年,利库德集团首次在选举中获胜,他曾出任贝京内阁的农业部长,一项重要工作乃是在约旦河西岸扩建犹太人定居点。1981年成为国防部长后,沙龙迅速控制了以色列国防军,乃至操纵对外政策。1982年震撼中东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即由他一手策划和指挥。其“推土机”的外号也正由此而来。进入1990年代,以巴签署奥斯陆协议、分阶段推进和平进程,沙龙一直持反对态度。2000年,戴维营谈判未果之后,担任利库德集团主席的沙龙强行进入了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引爆以巴新一轮流血冲突。翌年,沙龙出任以总理,坚持对巴实行定点清除的暗杀政策,将阿拉法持围禁在拉姆安拉直至去世,并大量新建、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如今,这么一位鹰派人物竟演化成以色列政坛的中间派了吗? 答案还得从以政治生态的变化中去寻找。通常,工党和利库德集团被解读为以色列的左派和右派。这是因为工党在1990年代由其领袖拉宾与巴解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外长西蒙·佩雷斯撰写了著名的《新中东》一书,他俩还与阿拉法特一起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至1977年利库德上台,工党及其前身一直是执政党。换言之,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的主要领导人都是工党成员。而说利库德强硬,当年主持与埃及媾和,直至促成两国建交的,却正是该党的贝京总理。事实上,从保持以色列的军事优势、维护以色列的安全、不在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等核心利益问题上让步等方面看,两党并无明显区别。 至于目前两党政治主张,工党新主席佩雷茨提出的竞选主题是经济、社会问题;利库德更强硬派内塔尼亚胡反对沙龙撤离加沙21个和西岸4个犹太人定居点的行动,而已加入利库德主席竞选的现国防部长穆法兹和外长沙卢姆,则都是单边撤离计划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可见,以色列三党的主题比较分散,左右翼之间界限已经模糊。在提前到来的大选中,鹿死谁手,最终仍将取决于谁能回应以色列人最重视的安全关切,谁有能力与巴勒斯坦真正实现和平。 近日,沙龙身边的一位人士透露,沙龙将提出一份巴勒斯坦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作为他竞选的基本纲领,其主要精神将遵循美国主导的路线图计划,但会做部分调整,以满足以色列人对安全的诉求。例如,以将不会撤出耶路撒冷东城和西岸犹太定居者密集的大型定居点,而仅撤出西岸零星分散的犹太人定居点,约占西岸定居点的1/3,条件是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必须是一个法治且有秩序的国家。 除沿袭过去凡重大行动均首先与白宫沟通的做法外,沙龙还自诩别具优势:有经验,有信用,也有明确的和平使命感。此外,他小心地不挑战奥斯陆协议的“土地换和平”原则,仅加上了“安全”一词,即“土地和安全换和平”,以避免刺激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方面。 目前,沙龙在国内的民意测验中领先,为改变工党攻击他搞一人政党造成的负面形象,他正积极罗致各类人士,包括议会中的阿拉伯议员和有影响的阿拉伯社会活动家,尽可能使前进党拥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可以说,沙龙正在从一个纯粹的军人向政治家转变,开始比较善于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整合可利用的政治资源,但这并不表明他已减弱了一贯的强硬色彩。比如,他近日就表示将继续对巴实施定点清除政策。说他走中间道路,也只是相对而言。 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沙龙怎样努力,要想在120席的议会中占据半数,大非易事。他能争取的只是让前进党通过选举成为第一大党,握有组阁权,然后再从工党、利库德集团或其他政党中选择伙伴,组建联合政府。 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以色列提前进入大选,加上巴立法院明年初也将进行选举,导致以巴局势的变数陡增。停滞的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再次启动,只有待双方选举结果来揭晓了。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