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就缺这种“原生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5:16 南方周末 |
□王乾荣 近日央视连续7天播出一个好节目——“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节目播完,电视台请了歌舞界一些名流座谈。包括贾作光、白淑湘、阎肃在内的众专家,都说盛典中展现的我国56个民族的民间歌舞(一说“原生态歌舞”)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和震撼了他们。舞蹈家张继纲说:“看了这个节目,就好像看到了春天。”舞蹈评论家田青先生更说 :“这才是中央电视台!这才是中央电视台应该做的!”座谈实况也由央视播出,我有幸看了看。听到名家们尤其是田青先生的发言,作为观众,我深有同感。对张继纲编导的“春天”说,我也赞同。但是他接着说“看了民族民间歌舞,像看到了央视春节晚会”,这个比喻我觉着似乎欠妥。 春晚的声誉,近些年显然不如上世纪80年代了。它跟今次同一电视台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不比也罢,如果比起来,春晚令老百姓失望的地方,也许更多。 本次盛典歌舞,从何而来?总导演王冼平说,这是她的栏目组用3年时间在全国广大深山村寨采风搜集来的。他们是下去“找”艺术之源,“找”歌舞。春晚呢,虽然号称“全国人民的联欢晚会”,似乎很有一些节目是先把少数大牌演员“定”好———至少没有花足够气力到民间找节目。与此相应的,便是“盛典”演员面貌全新,春晚多为“老面孔”。 “盛典”歌舞既然来自最下层,它就是最地道淳朴的民间原汁原味艺术。据王冼平说,节目组“几乎一网打尽了全国所有原生态歌舞形式”。这里既有人们比较熟悉的青海花儿、信天游,也有从未公开展现过的巴楚古歌、扎木聂、羌族多声部等等。风动云变,天蓝水绿,尽在其中;吹拉弹唱,蹦蹦跳跳,美不胜收。而春晚节目,品种不说了,即从样式看,显然雕琢多于质朴。 民族民间歌舞的原生态,在精神本质,也在表演样式。有一首渔歌《咸水歌》,是渔民们用广州方言放大喉咙高唱的,听起来纯美旷古悠远,令人深感劳动的艰辛和伟大。而春晚的演唱,据说“为确保效果万无一失”,有的就要“先录音再对口型”。原生态之唱,发自心灵深处,唱的是生活,抒的是真情。“对口型”之“唱”,是做给人看的,所以只求表面堂皇。“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这里哪一个更美,哪一个能令听者动容,不用说了。 本次民族民间歌舞演示,也让观众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从原生态到艺术,当然有一个升华过程。有一个叫“拉孜”的舞蹈,据说表演者根本没想到,他们的“土玩意儿”竟登了艺术的大雅之堂,又居然受到那么狂热的欢迎。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艺术蕴涵着推动生活前进的力量,而在他们创造的艺术里,并不乏高尚的愉悦功能,可使人在消遣中大开其怀。春晚个别节目,比如小品,错打了“土得掉渣”的旗号,以为这就是“亲近和娱乐百姓”,却忽略精神内涵,在一味“招笑”中,难免“开涮”了下层劳动者,比如农民,虽令人憨笑,但笑过细想,却感到不快。 艺术是人类映照本身的一面镜子。电视台传播艺术,也是大众的一面镜子。做文化娱乐节目的电视人,也许可以从这次“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田青先生的话中,得到一些借鉴,使“盛典”精神永存。 (P1188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