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平安建设”的要点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5:16 南方周末 |
□黎明 新发布的消息说:今年1至9月,全国农民参与“群体事件”38万人次,居各类人之首。据我对基层政权单位的观察,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数据只少不多。 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11月6日召开的2006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央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罗干强调了“农村平安建设”。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总结以往经验的思想成果,对农村工作有着某种“纲领”作用,当为今后一个阶段宣传的一个亮点。在农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安全事故等不安全因素中,基层政府最重视的是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思想上的警惕程度及其考核之严格程度,均达无以复加之地步。这其中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群体事件和集体上访,是表现社会矛盾和权利侵犯的重点所在,属于集合问题、共性问题。能解决这两个重点,则意味着冲突的缓解和治理的成效。并且,非群体性质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会因共性问题的解决而减少。 但目前不少农村基层政权对群体事件和集体上访,往往采取“捂住”措施,以不让上级知道为原则。暂时的瓦解、糊弄、封堵,往往积累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这并非都是基层政府人员工作水平、能力问题,其实有着体制性原因。而这不是基层人员所能够解决的。 中国农民,是非常“老实”的,其老实程度不亚于“各类人群”。面对几十年如一日的权利缺失,身历“城乡二元化”带来的各种灾难和无所不在的歧视,农民们常常欲说无语,欲变无奈。 经过多年的演化,城市群体尤其是“产业大军”这类本来极易“组织起来”的人群,早已由“一盘散沙”化为单个的沙粒。而农村,由于特有的所有权方式和固定的群体定居方式,反而保留了“群体事件”中某些必要的“成群条件”。有良心的人,理性尚存的人,不应对“群体事件”满怀深仇大恨———如果不是把某些农民逼到了墙角,这些对结群毫无兴趣的,甚至是对结群满怀恐惧的农民,不会冒险结群犯上。 城乡国民权利和待遇的不平等,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等等,都是引发农民不平情绪的根子。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欺压和掠夺,是群体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其实农民群体事件的诉求是具体的,他们矛头指向的对头也很明确。这些明确的对头,相对农民而言,实在太强大了,农民结成群尚不一定能对其有所制衡,不结群则只有被任意宰割、掠夺的份。即便是“末等国民”,也得想办法去缓解压力、减轻生活重负,当合法、合规的与强者的博弈方式不可行或无效,除了结群抗争一下,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相信,一旦压迫弱势一方的强势力量消失,一旦可以无制约侵犯单个农民的恶势力被铲除,弱势的不被欢迎的“结群”则顿时瓦解。 “群体事件”和“越级上访”之所以多发,是因为农民寄望采取如此下策,引起“上边”的一点关注,从而对直接和农民对立的某些基层强权形成某种有限的压力。同时,基层政府和官员越是害怕“群体事件”和“越级上访”,这两种形式就越被农民所重视。在农民没有其他办法抵制强权肆意的情况下,针对这两方面的专项治理,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农村,有没有一种强者不能不接受,同时又被农民认可的对话机制呢?如果还没有,那就着力在这方面建设吧。我想,这才是正本清源的有效的“平安建设”。 (P1188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