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财 服务创新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0:01 人民网-华东新闻 |
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近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这是江苏江阴人的骄傲。 “十一五”开局,江阴经济在“十五”期间高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步。财政部门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实现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增长。 钱多了没有乱花,老百姓关心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得到了更多关注,农民们也切实地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如何支持经济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江阴市财政局紧紧围绕服务江阴市建设“幸福江阴”的“十一五”发展目标,积极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抓好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边思考、边工作,对财政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先后被授予财政部“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等各级20多项荣誉,江阴财政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连串骄人成绩的背后,活跃着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财政干部队伍。他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谱就了江阴财政的奋进曲,也为江阴经济社会的腾飞宏图添上了自己的浓重一笔。 千方百计培植财源 2006年上半年,江阴市共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27.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79亿元,同比增长28.0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高于无锡市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也高于周边县(市)增幅。 市财政局长杨泉兴说:“财政增收得益于经济发展,而‘鼓鼓的腰包’也为建设‘幸福江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基础。进入‘十一五’,江阴要在保持原有经济高位发展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把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没有创新,是万万不行的。”因此,一系列促进各类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应运而生: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优先安排企业技改贴息和项目补助资金;安排3000万元,对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进行奖励;投入2000万元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奖励资金,促进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安排2000万元,扶持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机制充分释放了企业的发展热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100家骨干重点企业又有新突破,总产值占到全市64.8%,销售占65.97%利税占69.21%利润占71.79%,4大指标在全市的占比均有上升,百强企业对全市的牵引力更强,对全市工业的引领和支撑功能继续凸现。 在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江阴市财政局还尽心尽职地服务企业,与国、地税部门加强协调,努力做到应退尽退、应征尽征,还及时掌握税源大户情况,做好分析预测工作,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增长。 去年江阴全市有108家企业争取到上级扶持项目资金6300多万元,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其中申达集团有2个项目还列入了2005年财政部的专项补助,这些都是财政系统积极对上争取各类国债、技改贴息、科技补贴,培育优质财源的丰硕成果。 科学安排财政支出 2003年,江阴市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及创新资金是1200万元;2006年,这笔经费提升到了3000万元。 “十一五”规划中,科技创新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上,一旦能够有所突破,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是公共财政在新时期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上的一项新任务,也是江阴财政局在新时期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从2000年起,江阴财政局每年预算内安排10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资金,2005年起增加至2000万元。同时安排了1.5亿元建立江阴市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在带动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江阴财政切实优化了支出结构。以教育经费为例,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保证全市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2005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7亿元,同比增长18.64%,实现了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其中小学增长24.38%,初中增长11.75%;实现了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的增长。其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增长22.92%,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增长48.56%,教师工资增长21.98%;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上年的18.1%提高到18.5%。从2006年起,江阴市财政预算内拨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按无锡市规定标准的上限执行;2007年,市财政每年将安排6500万元,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精心构筑富民体系 始终把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和谐共融作为奋斗目标的华西村,是江苏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榜样。放大华西经验,促进和谐发展,毋庸置疑,也是苏南各县市“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中的一个导向。 城和乡同步发展,是和谐共融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各地财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思索、努力改进的一个部分。为了让城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江阴财政在着力解决农保、医保等涉农问题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全方位落实监管。 今年1到6月,江阴财政安排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8255万元,享受对象总计22.5万人;拨付资金5800万元,保证了全市11.6万名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按月社会化发放;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将人均补贴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并筹集资金300万元,建立农村医疗救助机制。 共同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不仅要从大处着眼,还得力求从小处改善。2005年,江阴财政共安排资金2500万元,用于农村“家河”清理、改水工程等环境卫生整治;筹集资金2130万元,解决贫困镇、薄弱村的财政困难;安排资金35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历年结欠和各类补助。2006年,又安排了1000万元帮助60个经济薄弱村建立标准厂房,用于招商引厂。8月,经过和农商行的多次协调,第一笔约1500万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兑付到了农户手中。 财政工作的细致到位、方法得当、平稳前进,为江阴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唐亮 陈洋钦 徐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