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教诲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1:16 淄博新闻网 |
上世纪50年代夏天的一个上午,我正在车间干活,党委宣传科的小郝通知我,淄博工人报社(《淄博工人报》是《淄博日报》前身)叫我去一趟,说有事要谈。我刚走进博山龙泉寺附近的一条小巷,还没有到报社大门口,只见一位身躯魁梧的青年迎面走来,没等我开口,他便自我介绍:“我叫肖鸣,特意等候。” 肖鸣把我领进一间挂有“文体组”牌子的办公室,告诉我我的处女作——《婆婆和 媳妇》后天见报。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对新的作者,发稿前必须进行政审,对重点作者还要派记者面谈。肖鸣约见我谈话,便是组织委派的。他侃侃而谈,我洗耳恭听,从生活到工作,从行文到人品,句句觉得新鲜,有一种学生聆听老师讲课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和《淄博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像进出自己的家门一样,一有空闲,就向报社跑。那时寄稿,只要在信封正面注明“稿件”二字,或者剪掉信封一角,就可以免费邮寄。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去报社送稿,直接向编辑请教。他们总是热情接待,细心阅读,诚恳提出宝贵意见。我非常思念那段岁月,至今,仍时时想起许多编辑、记者的音容相貌:肖鸣、宋文范、吕奇、王节如、杨震寰、陈东升、王锡坤、查二才、杨守惠、刘书峰、张雪……百忙中的总编辑高俊见面也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小王,你是党报通讯员了,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多写稿子。” 有了党报通讯员的头衔,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从此,报社定期给我发学习材料,布置写稿任务,交待宣传要点。我如鱼得水,长劲很快,小说、散文、通讯不断见于报端。我入了党,提为干部,还出席了省市文教群英大会,评为省劳模,被吸收为省作协会员。 编辑、记者对于我的帮助非常热心具体,张书永、王广均为我写的通讯配发照片,老美术编辑杨震寰为我与郝英杰合作写的连环画脚本作画连载,肖鸣曾帮我三易其稿……我发表的每一篇稿件,都渗透着编辑们的心血和汗水。 《淄博日报》的编辑、记者,不光教我怎样写稿,还教我如何做人。他们关心我的每一点进步,更重视通讯员的思想品质。老编辑宋文范经常和我讲“文品即人品”的道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党报通讯员,必须以身作则,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发表的文章才会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有了点成绩,更应该夹起尾巴做人。”肺腑之言,今生难忘,谆谆教导,终生受益。 “老牛已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已到“古稀”之年,有很多过去的事情都淡忘了,就是难忘编辑、记者对我的教诲。《淄博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王秀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