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池水书风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4:19 大河网-河南日报 | ||||
因家学渊源,张志和自幼受父亲影响,对汉字的形式美有着天生的敏感。幼年,当同伴们玩打仗、捉迷藏时,他总是独自一人以芦苇、树枝为笔,在河滩的软土上,摸索写字的规律,掌握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自得其乐。 初中毕业后,当了建筑工人的张志和在工友打牌、聊天之时,在能够找到的旧书本、废报纸上尽情泼洒,独自享受书法带给他的乐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张志和考上了中专——南阳师范学校。这期间,他看了许多王羲之、王献之及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初步懂得了临帖习字的诀窍。他从柳帖入手,心追手摹,不计寒暑,日日临池,然而一晃数年,因不得要领,字无风格可言,感叹随之而生:谁能为我指点迷津? 1978年以后,启功先生声誉日隆,其书法作品倾倒无数书法爱好者。困惑之际,张志和也对启功先生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仰慕。中专毕业后,张志和进修了大专,并于而立之年考上了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1992年,他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 当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90周年校庆时,启功从医院回到了家中。初见导师,张志和怀着诚惶诚恐的复杂心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见面,先生不仅将自己的书法理论和专用毛笔送给了他,还给他改了名字。 还是在河南大学读硕士时,张志和经常拜访年近九旬的老教授于海晏先生。于老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相当精深,张志和在向于老先生请教学问和书法艺术的同时,两人也成了“忘年交”。当于老先生知道张志和考上启功的博士研究生时,笑呵呵地说:“你这‘鲤鱼跳龙门’很不容易呀!祝贺你,可你的名字太俗,要改一改。”但怎么改,于老先生没有直说。在北京,张志和跟先生提到这件事时,先生笑说:“那就把‘合’改为‘和’,叫张志和,字唐人。”张志和乐了,说:“这不是要冒充古人吗?”先生笑说:“无妨,无妨。”就这样,原本叫张志合的他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志和。(编者注:我国唐朝有一诗人名张志和,善图山水,并著有书作。) 师从启功的三年,张志和除研究古典文学外,更把书法艺术研究和学习当作一门重要课程,每日“课字”,并每周自选一幅自觉满意的作品呈给先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无论是正课时间还是茶余饭后,从讲解执笔用笔之法,到评论历代书家碑帖,先生侃侃然或谈其来龙去脉,或指说古人作书执笔用笔之情形,涉猎之广泛,见解之独到,让张志和瞠目不已。每次聆听完教诲,他总是不顾一切首先回到宿舍,迅速补充记录先生的教导。三年时间里,这样的记录写满了厚厚两大本。 时至今日,张志和每每谈起恩师的教诲,总要用一个比喻,说自己是走在迷宫里的人,得到先生的指点,就像捅破一层层窗户纸,每捅破一层,便看到一片新天地。 在一代大师的精心指点下,天性聪慧加之超出常人的努力,张志和的书法水平日益精进,条幅、册页、屏联,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颇得启功真传,并处处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许多人夸赞他的书艺,劝他加入各种书法团体,更有不少单位、企业家要赞助他举办个人书展,但他却把这些当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与鞭策婉言拒之。 1999年,张志和书写的《学生字帖》出版后,连续再版,印数逾十万册;他主编的篆、隶、楷、行、草五种《千字文》字帖,已成为不少大中小学生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 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作为一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如今的张志和已有数百篇学术论文发表,并有20余种学术著作公开出版发行。然而,他更爱的是书法。与恩师启功一样,他的书作内容大都是自己创作的。他创作的许多诗词,信手拈来,用词工巧,平仄协调,意境深远,充分显示了他天真烂漫的文人气质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人拍案叫绝。2005年,当“神舟六号”即将升空的消息传来时,张志和创作了“飞天梦圆”的大字巨作,并赋诗一首:“琼楼玉宇竟如何,且驾神舟问嫦娥。苏子若知今日事,应削旧词赋新歌。”经有关部门严格筛选,这一展示中华文化精神的诗书合璧之作,当年10月25日搭载“神六”遨游了太空。 笔洗南塘水一池,融入灵秀溢风流。当无数日子悄然逝去,青春激情化为中年沉稳时,2005年,张志和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理事之一,但他沉静如初,在做学问之余,笔洗池水,书写风流。 编辑感言:明末文学家张溥评论西汉司马相如诗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借此语来评张志和,则为“他人之书,书才也;志和,书心也。”因心气相生,书乃心画也。正如张志和自谓:“真正的书法艺术是写自己的体、自己的风格。”①10 □文图/李传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