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理论界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4:38 舜网-济南日报 |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和谐济南的建设进程,11月14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济南社科院联合召开了省会理论界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发,与广大读者一起学习。 紧扣建设和谐济南实际加强对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与研究 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切实做好构建和谐济南的各项工作。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就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次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充分说明,“全面小康”中包含了“和谐社会”的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必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根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以发展的目标凝聚群众,以发展的实绩取信群众,以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还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现实需要。我市近几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提升济南在全省及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必须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素质、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通过完善社会组织体系,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构建和谐新济南。 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判断,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增添了新内容,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二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必须坚持的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关系的正确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要深刻理解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讲话指出:“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设和谐文化,宣传文化战线义不容辞,我们要发挥济南悠久文化底蕴的优势,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大融合,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知荣明耻、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四要深刻理解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一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以促进利益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结合我市情况,当前就是要下大力气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好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化解影响利益和谐的各种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紧密联系省会实际,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习宣传与研究,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重点做好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文明济南、和谐济南、文化济南、平安济南建设的实践中去,实现我市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新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八届十三次全委会和市八届七次全委会的部署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决定》和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组成员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向。社科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要在深入研究和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深化和升华城市精神,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和基层建设,形成和谐城市、社区和村镇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要突出各自的优势,将宣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与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包心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前提。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来理解社会和谐,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来理解社会和谐,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来理解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决定的。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要以高度的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包括社会和谐建设;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断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其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和转化趋势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还不发达、社会成员素质还普遍不高的基础上选择的社会主义,它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种不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还将长期是一个“不定型”的社会形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矛盾从总体上说具有非对抗性,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一致,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社会和谐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现实社会的社会矛盾,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和平的、渐进的调整和改革,化解社会矛盾,通过矛盾的不断化解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第三,是由当前我国关键发展时期的发展状况和现实任务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程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二是民生方面的问题;三是增长方式方面的问题;四是社会诚信度方面的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积极化解矛盾和问题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谐起到一种统揽全局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与理论创新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郑贵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论创新。至少可以归结为以下五方面创新: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完整、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并将之作为党执政的重要方略,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从理论渊源看,和谐社会理论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标志着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三是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决定》不仅正式把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而且还首次给出了时间表,这就使得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了目标约束性,同时也具备了可操作性。四是社会建设的新探索。鲜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着重提出了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五是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 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正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宏大命题,已从开始破题进入全面实践的新阶段,理论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理论工作要为繁荣和谐社会理论做贡献。和谐社会的实践在发展,理论也要发展。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 深入学习研究《决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王希军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入学习研究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把握精神实质。 一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明确地表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二是要深入学习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明确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要深入学习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深入学习研究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明确既要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五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正气。六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七是要深入学习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着力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八是要深入学习研究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着力加强党内和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风促社风带民风。 人民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人才测评中心主任、教授 邢占军 “社会和谐”既包括社会生产领域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生活领域的和谐。六中全会《决定》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诸领域的和谐,标志着我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我们所讲的社会和谐必须能够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幸福指数不仅能够体现客观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而且能够体现人们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对幸福和幸福指数的关注和强调,不仅体现了当前执政理念的转变,而且体现了党对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当前,我们已经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矛盾与问题,我们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着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牢牢把握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重点 济南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王小平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应牢牢把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大力提升校园文明水平这两个重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和全员育人的理念,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大力提升校园文明水平。加强校园文明建设,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学生成才为主线,以学院文化为核心,以文明养成为基础,以和谐校园为目标,不断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此,要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院的文化氛围,提高校园的文明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发展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济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吕荣斌 把“和谐文化”写进党的决议,是建国以来的首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导向和引领。发展和谐文化,需要辩证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发展和谐文化,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和谐文化建设之“贵”就在于和而不同,就是在突出主导文化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不仅要正视多元文化的存在,还要为多元文化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第二,发展和谐文化,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关系。和谐文化之“高”,就是能将相互碰撞的乃至冲突的多种文化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是在主导文化引领下吸取精华、去除糟粕的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在内的全面融合。第三、发展和谐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飞跃;继承则是在创新中的继承。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把握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第四、发展和谐文化,要处理好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发展讲,越重视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越和谐;从社会成员讲,越以社会为本,人的社会化、现代化进程越快。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这就要求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