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促和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5:33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编者按:构建和谐社会,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从今天起,本报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专栏下,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进行报道和探讨,敬请各界关注。
“月月唱大戏,村村有剧社” 霸州市王庄子乡王圪挞村是全市闻名的“小康村”。一个仅有5000人的村子,个体企业400家。然而,更令外村人羡慕的是,这个村拥有京、评、昆、梆四个剧种剧团,有近百人参加。为了方便剧团演出,村里还筹资20多万元建起霸州第一家农民公园,建起舞台,逢年过节剧团都会聚起来演出。 作为李少春先生的故乡,霸州有着浓厚的戏曲文化基础,像王圪垯村一样痴迷戏曲文化的村街还有很多。霸州共有383个村子,却拥有业余剧团近百家,参加人数10000多人。 从今年开始,市里又组织开展“霸州月月唱大戏”大型系列文艺演出,每月28日安排一期高标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着力打造“月月唱大戏”这张文化品牌。 “老百姓怀念过去看大戏的日子,我们把国家级演出团体请到咱家门口,让百姓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文化生活丰富了,层次提高了,也让百姓更满意了。”霸州市委书记辛绍杰这样介绍当初酝酿这一活动的初衷。 “若览益津风情处,遍闻巷陌丝弦声”,为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促进“和谐霸州”建设,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霸州市要以李少春纪念馆为依托,以分布全市的农民剧团为基础,以活跃城乡的票友戏迷为骨干,进一步组织全市的戏曲演出、交流、培训、比赛等文化活动,叫响霸州“月月唱大戏,村村有剧社”的“戏曲之乡”品牌。 “洗出田间禾垄苦,调成案上砚池香” “益津书院久知名,兴作当年最有情。千载文风凭接绪,一时英俊赖陶成。”早在元朝时期,霸州就成立了益津书院。明清两代,霸州出过6位宫廷画师。新中国成立后,霸州书画界更是人才济济,许鸿宾、韩文来、米春茂等一大批书画家都出自这里。 在今天的霸州,舞文弄墨不再是文人墨客们的“专利”,拿镰刀、扛锄头的农民成了书法、绘画的主角。“洗出田间禾垄苦,调成案上砚池香。”可谓是对霸州不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庄子乡靳家堡村总人口7000多,书法爱好者就有200多人,练字已成了村里的传统,农忙时,村民们下地干活,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男女老少都习惯练上几笔字。比书法赛绘画成为靳家堡村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书法、绘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给村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不少村民尝试让农民书法绘画变成一种文化产业,村里现有仿古瓷厂十多家。我自己也开了一家墙体广告公司,效益还不错。”靳家堡村农民书画协会会长李海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同样以农民为会员主体的还有霸州岔河集乡农民书法协会,每月16号书法协会活动时,各村的会员们就拿着自己的作品聚到一起交流、切磋。当地干部介绍说,这群平均年龄快60岁的农民会员们,一半以上都拿过国家级的奖项。 “砺节操,修身心,行风俗,淳乡里” 在11月4日到11月9日举办的霸州首届文化艺术节上,“谷风诗社”刚刚庆贺了自己十五周岁的生日。 十五年前,以“砺节操,修身心,行风俗,淳乡里”为宗旨,霸州市煎茶铺镇高庄村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个以农民成员为主的民间文学组织——“谷风诗社”。 诗社社长张占魁介绍说,诗社现有30多名成员,大多数是农民,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十五年来,诗社以古诗词为主要创作形式,以现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共创作各种题材的诗歌作品万余首,其中在全国及海外发表的作品有600余首,获各种奖项80余人次。 十五年来,“谷风诗社”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在高雅文化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同时对淳风化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霸州市15个乡镇区办、383个村街全部建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必要的文化活动器材;建成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4个、廊坊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2个,“读书兴农”示范点2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村街图书室365个。 记者在霸州采访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里的干部们,上上下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举全市之力大抓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打造和谐农村的目标才可能真正落在实处。”霸州市市长杨杰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表示。 | ||